【原文6】太阳病,发热而渴,不恶寒者,为温病。若发汗已,身灼热者,名风温。风温为病,脉阴阳俱浮,自汗出,身重,多眠睡,鼻息必鼾,语言难出。若被下者,小便不利,直视失溲;若被火者,微发黄色,剧则如惊痢,时瘛疭(chizong)。若火熏之,一逆尚引日,再逆促命期。
【前言】太阳病中温病以及误治后转变为风温的证候、症状及误治后果,为中医临床提供了重要的辨证施治依据。
本条经文细玩特点:温病的治疗应以清热养阴为主,避免使用发汗、泻下等伤津耗液的方法。
禁发汗 :温病不可轻易发汗,因为发汗会进一步耗散体内的津液,加重病情。若误用发汗法,可能导致身体灼热,如火烧一般,转为风温病。
禁泻下 :温病也不宜使用泻下法,因为泻下会过度消耗体内的津液和阳气,导致小便不利、直视失溲等严重症状。
禁火攻 :火攻也是温病的禁忌之一,因为火攻会进一步耗伤体内的阴液和阳气,加重病情。若被火攻,患者可能出现面色发黄、惊痫、瘛疭等症状。
第一、“太阳病,发热而渴,不恶寒者,为温病。”是对温病典型症状的描述,准确地描述了温病的典型症状及病因病机,为中医临床诊断和治疗提供了重要的依据。
1、太阳病与温病的关系
太阳病是中医的一种证型,指人体太阳经脉所处的部位发生了病变,可能会引发发热、怕冷、头痛等症状。太阳病通常可以分为伤寒、太阳中风、温病三种类型,而温病是其中的一种特殊类型。
2、温病的典型症状
发热 :温病患者通常会有明显的发热症状,这是由于温热邪气侵袭人体,导致体内阳气亢盛所致。
口渴 :温病患者会出现口渴的症状,这是温热邪气伤阴,体内津液受损的表现。这种口渴并非普通的口干舌燥,而是内热的狂热表现,说明温热邪气伤人以伤害人体阴液为主,会出现里热重、发热重而恶寒轻甚至不恶寒的现象。
不恶寒 :与太阳伤寒和太阳中风不同,温病患者通常不会感到恶寒。这是因为温热邪气已经侵袭体内,与体内的阳气相争,导致恶寒的刺激被完全抑制。
3、温病的病因与病机
内因 :太阳经脏腑阴虚或其他经脏腑阴虚,抗温热之邪的力量下降。阴虚则烦热,又外感温热之邪,此邪伤阴,导致温热邪气乘虚侵入人体。
外因 :温热邪气侵袭人体,尤其是当人体阴虚时,温热邪气更容易乘虚而入。
第二、“若发汗已,身灼热者,名曰风温。”本句经文揭示了风温病的一种典型表现及其成因与特点。在治疗风温时,应准确辨证,采用清热解毒等治法,避免误治导致病情加重。
1、“若发汗已 ”,指的是患者已经经过了发汗的治疗过程。在中医中,发汗通常用于治疗外感风寒等病邪侵袭的疾病,通过发汗可以驱散病邪,恢复机体的平衡。
1、太阳病与温病的关系
太阳病是中医的一种证型,指人体太阳经脉所处的部位发生了病变,可能会引发发热、怕冷、头痛等症状。太阳病通常可以分为伤寒、太阳中风、温病三种类型,而温病是其中的一种特殊类型。
2、温病的典型症状
发热 :温病患者通常会有明显的发热症状,这是由于温热邪气侵袭人体,导致体内阳气亢盛所致。
口渴 :温病患者会出现口渴的症状,这是温热邪气伤阴,体内津液受损的表现。这种口渴并非普通的口干舌燥,而是内热的狂热表现,说明温热邪气伤人以伤害人体阴液为主,会出现里热重、发热重而恶寒轻甚至不恶寒的现象。
不恶寒 :与太阳伤寒和太阳中风不同,温病患者通常不会感到恶寒。这是因为温热邪气已经侵袭体内,与体内的阳气相争,导致恶寒的刺激被完全抑制。
3、温病的病因与病机
内因 :太阳经脏腑阴虚或其他经脏腑阴虚,抗温热之邪的力量下降。阴虚则烦热,又外感温热之邪,此邪伤阴,导致温热邪气乘虚侵入人体。
外因 :温热邪气侵袭人体,尤其是当人体阴虚时,温热邪气更容易乘虚而入。
第二、“若发汗已,身灼热者,名曰风温。”本句经文揭示了风温病的一种典型表现及其成因与特点。在治疗风温时,应准确辨证,采用清热解毒等治法,避免误治导致病情加重。
1、“若发汗已 ”,指的是患者已经经过了发汗的治疗过程。在中医中,发汗通常用于治疗外感风寒等病邪侵袭的疾病,通过发汗可以驱散病邪,恢复机体的平衡。
2、“身灼热者 ”,指的是发汗后,患者的身体出现了灼热的症状,即身体发烫,像火烤一样。
3、“名曰风温 ”,指的是这种发汗后身体灼热的症状,被命名为“风温”。
风温的成因与特点
成因 :风温是由风热之邪侵袭人体所致。风热之邪具有“风为百病之长”的特点,易夹杂其他病邪致病。同时,风性开泄,易伤津耗气;热邪煎熬津液,炼液成痰,导致气血逆乱。
特点 :风温的主要临床表现包括发热、咳嗽、咽痛、舌红苔黄等。其中,发热多不恶寒反怕热,汗出后热不解,伴有头痛、身痛、口渴等症状。此外,风温患者还可能出现脉阴阳俱浮、自汗出、身重、多眠睡、鼻息必鼾、语言难出等症状。
风温的治疗与误治
治疗 :风温的治疗通常以清热解毒为主,常用方剂有银翘散和桑菊饮。银翘散由金银花、连翘等组成,具有辛凉解表的功效;桑菊饮则由桑叶、菊花等组成,可疏风散热。同时,患者应保持充足的休息,避免过度劳累,并注意补充水分,促进体内毒素排出。
误治 :如果将风温病当作一般的风寒外感而用发汗之法,就会出现身灼热等症状,使病情加重。此外,如果误用下法(如泻下药)或火法(如火熏、艾灸等)治疗风温,也会使病情加重,甚至危及生命。因此,在治疗风温时,必须准确辨证,避免误治。
第三、“风温为病,脉阴阳俱浮,自汗出,身重,多眠睡,鼻息必鼾,语言难出。”本句经文描述准确地概括了风温病的主要症状和体征,为中医临床诊断和治疗提供了重要依据。
风温的概念
1、“风温为病”,作为中医病症名,是温病的一种类型,通常是由于外感风热之邪,或冬伤于寒,春季感受风热之邪而发病。其症状复杂且多变,对人体健康构成严重威胁。
成因 :风温是由风热之邪侵袭人体所致。风热之邪具有“风为百病之长”的特点,易夹杂其他病邪致病。同时,风性开泄,易伤津耗气;热邪煎熬津液,炼液成痰,导致气血逆乱。
特点 :风温的主要临床表现包括发热、咳嗽、咽痛、舌红苔黄等。其中,发热多不恶寒反怕热,汗出后热不解,伴有头痛、身痛、口渴等症状。此外,风温患者还可能出现脉阴阳俱浮、自汗出、身重、多眠睡、鼻息必鼾、语言难出等症状。
风温的治疗与误治
治疗 :风温的治疗通常以清热解毒为主,常用方剂有银翘散和桑菊饮。银翘散由金银花、连翘等组成,具有辛凉解表的功效;桑菊饮则由桑叶、菊花等组成,可疏风散热。同时,患者应保持充足的休息,避免过度劳累,并注意补充水分,促进体内毒素排出。
误治 :如果将风温病当作一般的风寒外感而用发汗之法,就会出现身灼热等症状,使病情加重。此外,如果误用下法(如泻下药)或火法(如火熏、艾灸等)治疗风温,也会使病情加重,甚至危及生命。因此,在治疗风温时,必须准确辨证,避免误治。
第三、“风温为病,脉阴阳俱浮,自汗出,身重,多眠睡,鼻息必鼾,语言难出。”本句经文描述准确地概括了风温病的主要症状和体征,为中医临床诊断和治疗提供了重要依据。
风温的概念
1、“风温为病”,作为中医病症名,是温病的一种类型,通常是由于外感风热之邪,或冬伤于寒,春季感受风热之邪而发病。其症状复杂且多变,对人体健康构成严重威胁。
2、“脉阴阳俱浮”,脉阴阳俱浮指的是脉象轻按、深压都是浮脉。浮脉主表证,风温病邪侵袭人体肌表,正邪相争于表,故脉象浮。
3、“自汗出”,风温病邪侵袭人体,导致卫气不固,汗液外泄,故见自汗出。
4、“身重”,风温病邪侵袭人体后,阻滞经络气血运行,导致身体沉重,活动不便。
5、“多眠睡”,风温病邪侵袭人体,导致心神不宁,加之身体沉重,故见多眠睡。
6、“鼻息必鼾”,风温病邪侵袭人体,导致肺气不利,呼吸不畅,加之身体肥胖或痰湿内阻,故见鼻息必鼾。
7、“语言难出”,风温病邪侵袭人体,导致肺气受损,声道不利,故见语言难出。
风温病的病因病机
风温病的病因主要是外感风热之邪,或冬伤于寒,春季感受风热之邪。其病机主要是风热之邪侵袭人体,导致卫气不固,汗液外泄,肺气不利,经络气血阻滞,心神不宁等。
风温病的治疗与预后
风温病的治疗应以清热解毒、疏散风热、宣肺化痰为主。然而,若误用下法或火法,则会导致病情加重,甚至危及生命。如风温病误用攻下法,会损伤阳气,导致小便不利、直视失溲等症状;若误用火法,则会助长虚阳,导致皮肤发黄、惊痫抽搐等症状。
预后方面,若风温病得到及时治疗,病情较轻者多可痊愈;若病情较重或误治,则可能导致病情恶化,甚至危及生命。
第四、“若被下者,小便不利,直视失溲;”如果患者接受了泻下治疗,可能会出现小便不利、双目呆滞无神以及小便失禁等症状。本句经文它提醒医生在运用泻下法治疗疾病时,要注意掌握分寸,避免过度泻下而伤及人体的正气。同时,也提示患者在接受泻下治疗后,要注意观察自己的身体反应,如出现小便不利、直视失溲等症状时,应及时就医并告知医生自己的情况。
1、“被下”,指泻下,即将肠中应吸收而未能吸收之物以药力催下。这通常是一种治疗方法,用于排除体内的积滞或湿热。
2、“小便不利”, 多指尿量减少、排尿不畅,甚至完全闭塞不通排不出尿等。通常与津液损伤、肾气不足或膀胱气化不利等因素有关。
3、“直视” ,指两个眼睛呆滞,凝视无神,这是下焦肝肾阴伤的表现。
4、“失溲 ”这里的“溲”指小便,“失溲”即小便失禁。这通常是由于肾气不固、膀胱失约或尿道受损等原因所致。
泻下治疗的副作用 :泻下治疗虽然可以排除体内的积滞或湿热,但也可能对人体造成一定的损伤。特别是当泻下过度时,会伤及人体的津液和血液,导致小便不利等症状的出现。
肝肾阴伤的表现 :直视和失溲是肝肾阴伤的表现。泻下治疗可能伤及肝肾之阴,导致双目失养而呆滞无神,同时肾气不固而小便失禁。
第五、“若被火者,微发黄色,剧则如惊痫,时瘛疭;”本句经文是描述“风温”病症在误用火法治疗后的表现。如果被误用火法治疗,患者会轻微发黄,严重时会像惊痫一样,出现手足抽搐等症状。这进一步强调了风温病症的复杂性和治疗的难度,同时也提醒医生在治疗时要谨慎选择治疗方法,避免误治导致病情加重。
1、“若被火者” 指的是如果误用火法治疗,即用火烤,让其发汗,如火疗、灸法等。
2、“微发黄色” 火更伤津液,所以会发黄,呈现微发黄、没有血色的样子。
3、“剧则如惊痫 ”,指更严重的话就会像惊痫。其中,“惊痫”指身热面赤,睡眠不安,惊惕上窜,不发搐者;或上视身强,手足拳,发搐者。也有说法认为,小儿称“惊”,大人称“痫”。
4、“时瘛疭” ,指一阵一阵发惊恐,发抽动。其中,“瘛”指筋脉急,“疭”指筋脉缓。急者引而缩,缓者纵而伸,或伸或缩,动而不止,名曰瘛疭,现在认为是脑神经症状。
第六、“若火熏之,一逆尚引日,再逆促命期。”是关于温病及其错误治疗后果的描述。提醒我们在治疗温病时应该遵循正确的治疗方法,避免使用错误的治疗手段,以免加重病情、危及生命。同时,也强调了治病需要因人制宜、因病制宜的重要性。
1、“若火熏之” ,指的是对温病患者使用了火攻的治疗方法,如火针、熨背等,以期望通过大汗来驱邪外出。然而,这种方法对于温病患者来说是不适宜的。
2、“一逆尚引日” ,指的是如果温病患者首次接受了错误的治疗(如火攻),虽然病情会加重,但可能还有一定的生存时间。这里的“一逆”指的是首次错误治疗,“尚引日”则意味着病情虽然恶化,但尚未到无法挽回的地步。
3、“再逆促命期”,如果温病患者在首次错误治疗后,又接受了第二次错误的治疗(如再次火攻或其他不当治疗),那么病情将急剧恶化,生命将受到严重威胁。这里的“再逆”指的是第二次错误治疗,“促命期”则意味着病情迅速恶化,生命期缩短。
病因病机
温病的主要症状是发热、口渴、不恶寒,且伴有里热证的表现。里热证是指体内的热量过剩,超出了正常调节范围,导致体温升高、口渴等症状。对于温病患者来说,应该采用清解立法进行治疗,如选用白虎汤等方剂。然而,如果错误地使用了火攻等发汗方法,就会进一步耗伤津液,加重病情。
治疗与预后
治疗 :温病的治疗应该以清解立法为主,如选用白虎汤等方剂进行加减治疗。同时,需要根据患者的具体病情和体质进行个性化调整。
预后 :如果温病患者接受了错误的治疗,如火攻等,那么病情将恶化。首次错误治疗后,虽然可能还有一定的生存时间,但如果再次接受错误治疗,那么生命将受到严重威胁。
风温病的病因主要是外感风热之邪,或冬伤于寒,春季感受风热之邪。其病机主要是风热之邪侵袭人体,导致卫气不固,汗液外泄,肺气不利,经络气血阻滞,心神不宁等。
风温病的治疗与预后
风温病的治疗应以清热解毒、疏散风热、宣肺化痰为主。然而,若误用下法或火法,则会导致病情加重,甚至危及生命。如风温病误用攻下法,会损伤阳气,导致小便不利、直视失溲等症状;若误用火法,则会助长虚阳,导致皮肤发黄、惊痫抽搐等症状。
预后方面,若风温病得到及时治疗,病情较轻者多可痊愈;若病情较重或误治,则可能导致病情恶化,甚至危及生命。
第四、“若被下者,小便不利,直视失溲;”如果患者接受了泻下治疗,可能会出现小便不利、双目呆滞无神以及小便失禁等症状。本句经文它提醒医生在运用泻下法治疗疾病时,要注意掌握分寸,避免过度泻下而伤及人体的正气。同时,也提示患者在接受泻下治疗后,要注意观察自己的身体反应,如出现小便不利、直视失溲等症状时,应及时就医并告知医生自己的情况。
1、“被下”,指泻下,即将肠中应吸收而未能吸收之物以药力催下。这通常是一种治疗方法,用于排除体内的积滞或湿热。
2、“小便不利”, 多指尿量减少、排尿不畅,甚至完全闭塞不通排不出尿等。通常与津液损伤、肾气不足或膀胱气化不利等因素有关。
3、“直视” ,指两个眼睛呆滞,凝视无神,这是下焦肝肾阴伤的表现。
4、“失溲 ”这里的“溲”指小便,“失溲”即小便失禁。这通常是由于肾气不固、膀胱失约或尿道受损等原因所致。
泻下治疗的副作用 :泻下治疗虽然可以排除体内的积滞或湿热,但也可能对人体造成一定的损伤。特别是当泻下过度时,会伤及人体的津液和血液,导致小便不利等症状的出现。
肝肾阴伤的表现 :直视和失溲是肝肾阴伤的表现。泻下治疗可能伤及肝肾之阴,导致双目失养而呆滞无神,同时肾气不固而小便失禁。
第五、“若被火者,微发黄色,剧则如惊痫,时瘛疭;”本句经文是描述“风温”病症在误用火法治疗后的表现。如果被误用火法治疗,患者会轻微发黄,严重时会像惊痫一样,出现手足抽搐等症状。这进一步强调了风温病症的复杂性和治疗的难度,同时也提醒医生在治疗时要谨慎选择治疗方法,避免误治导致病情加重。
1、“若被火者” 指的是如果误用火法治疗,即用火烤,让其发汗,如火疗、灸法等。
2、“微发黄色” 火更伤津液,所以会发黄,呈现微发黄、没有血色的样子。
3、“剧则如惊痫 ”,指更严重的话就会像惊痫。其中,“惊痫”指身热面赤,睡眠不安,惊惕上窜,不发搐者;或上视身强,手足拳,发搐者。也有说法认为,小儿称“惊”,大人称“痫”。
4、“时瘛疭” ,指一阵一阵发惊恐,发抽动。其中,“瘛”指筋脉急,“疭”指筋脉缓。急者引而缩,缓者纵而伸,或伸或缩,动而不止,名曰瘛疭,现在认为是脑神经症状。
第六、“若火熏之,一逆尚引日,再逆促命期。”是关于温病及其错误治疗后果的描述。提醒我们在治疗温病时应该遵循正确的治疗方法,避免使用错误的治疗手段,以免加重病情、危及生命。同时,也强调了治病需要因人制宜、因病制宜的重要性。
1、“若火熏之” ,指的是对温病患者使用了火攻的治疗方法,如火针、熨背等,以期望通过大汗来驱邪外出。然而,这种方法对于温病患者来说是不适宜的。
2、“一逆尚引日” ,指的是如果温病患者首次接受了错误的治疗(如火攻),虽然病情会加重,但可能还有一定的生存时间。这里的“一逆”指的是首次错误治疗,“尚引日”则意味着病情虽然恶化,但尚未到无法挽回的地步。
3、“再逆促命期”,如果温病患者在首次错误治疗后,又接受了第二次错误的治疗(如再次火攻或其他不当治疗),那么病情将急剧恶化,生命将受到严重威胁。这里的“再逆”指的是第二次错误治疗,“促命期”则意味着病情迅速恶化,生命期缩短。
病因病机
温病的主要症状是发热、口渴、不恶寒,且伴有里热证的表现。里热证是指体内的热量过剩,超出了正常调节范围,导致体温升高、口渴等症状。对于温病患者来说,应该采用清解立法进行治疗,如选用白虎汤等方剂。然而,如果错误地使用了火攻等发汗方法,就会进一步耗伤津液,加重病情。
治疗与预后
治疗 :温病的治疗应该以清解立法为主,如选用白虎汤等方剂进行加减治疗。同时,需要根据患者的具体病情和体质进行个性化调整。
预后 :如果温病患者接受了错误的治疗,如火攻等,那么病情将恶化。首次错误治疗后,虽然可能还有一定的生存时间,但如果再次接受错误治疗,那么生命将受到严重威胁。
金·成无己《注解伤寒论》
发热而渴,不恶寒者,阳明也。此太阳受邪,知为温病,非伤寒也。积温成热,所以发热而渴,不恶寒也。
伤寒发汗已,则身凉;若发汗已,身灼热者,非伤寒,为风温也。风伤于上,而阳受风气,风与温相合,则伤卫。脉阴阳俱浮,自汗出者,卫受邪也。卫者气也,风则伤卫,温则伤气,身重,多眠睡者,卫受风温而气昏也。鼻息必鼾,语言难出者,风温外甚,而气拥不利也。若被下者,则伤脏气,太阳膀胱经也。内经曰∶膀胱不利为癃,不约为遗溺。癃者,小便不利也。太阳之脉起目内 ;内经曰∶瞳子高者,太阳不足,戴眼者,太阳已绝。小便不利、直视、失溲,为下后竭津液,损脏气,风温外胜。经曰∶欲绝也为难治。若被火者,则火助风温成热,微者热瘀而发黄;剧者热甚生风,如惊痫而时螈 也。先曾被火为一逆,若更以火熏之,是再逆也。一逆尚犹延引时日而不愈,其再逆者,必致危殆,故云促命期。
清·吴谦《医宗金鉴》
发热不渴,恶寒者,太阳证也。发热而渴,不恶寒者,阳明证也。今太阳病始得之,不俟寒邪变热,转属阳明,而即热渴不恶寒者,知非太阳伤寒,乃太阳温病也。由于膏梁之人,冬不藏精;辛苦之人,冬伤于寒,内阴已亏,外阳被郁,周身经络,早成温化,所以至春一遇外邪,即从内应:感寒邪者,则无汗,名曰温病,当以河间法用水解散,审其表里以解之。水解散,即天水六一散,防风通圣之合剂也。感风邪者,则有汗,名曰风温,当以水解散减麻黄,加桂枝,倍石膏,令微似汗以和之,若大发其汗,则益助蕴热,必令身热如火灼也。盖风温为病,乃风邪外盛于表,故阴阳六脉俱浮;热邪内壅于胸,故多眠睡,鼻息鼾也。风邪伤卫,表气不固,故自汗出;壮热伤气,故身重倦,声微语难出也。若被下者,则愈夺阴液,故水泉竭而小便不利也。
太阳府气将绝,故目直视也。少阴藏气不固,故遗失溲也。若被火者,则以火益火而阳气熏灼,将欲发黄,故微发黄也;剧者热极生风,故如惊痫时瘈瘲也。微黄,病深色渐加黑,故若火熏之也。温病、热病不恶寒者,表热也。口渴引饮者,里热也。表热无寒,故不宜汗;里热无实,故不宜下。表里俱热,尤不宜火。曰一逆者,若汗、若下、若火也;再逆者,汗而复下,下而复火也。一逆已令阴竭,尚可延引时日;再逆则阴立亡,故曰促命期也。伤寒者,伤冬月之正寒也。温病、热病者,伤三时之暴寒也。非时暴寒乃异气也,以其兼令气而为病也,故春兼风温,即以风温名之;夏兼暑热,即以暑热名之。世人通名曰伤寒,又名曰时气,医工见其传变六经,表里情状皆同,故同乎一治也。其温病、热病无汗者,宜大青龙汤;时无汗、时有汗者,宜桂枝二越婢一汤;有汗者,宜桂枝合白虎汤。内热者,防风通圣散。表实者,倍麻黄;里实者,倍大黄。量其病之轻重,药之多少而解之,三日之前,未有不愈者。其有外感邪重,内早伤阴,已经汗下而不愈者,则当审其表里,随其传变所见之证,治之可也。此法惟西、北二方四时皆可行之,无不随手取效。若江淮间地偏暖处,冬月初春乃可用之。若春末秋前,即脉证允合,当用麻、桂、青龙等汤者,亦必轻而减之,随证消息,适可即止,慎不可过,过则反致变逆。经所谓同病异治者,此之谓也。
程知曰:温病热自内出,故发热而渴不恶寒。风温内外交热,加之自汗,故有身重多眠诸证,有轻重死生之分。医者当以有汗、无汗为辨别之大要,亦即可汗、不可汗为救治之微权。又曰:仲景之青龙、白虎神矣!得此意而推广之,可以应用于不穷。盖温病宜于发散中重加清凉,风温不可于清凉中重加发散也。
程应旄曰:太阳初得之一日,即发热而渴不恶寒者,因邪气早已内蓄,其外感于太阳,特其发端耳。其内蓄之热,固非一朝一夕矣。盖自冬不藏精而伤于寒时,肾阴已亏,一交春阳发热,即病未发,而周身经络已莫非阳盛阴虚之气所布浚。所云至春发为温病者,盖自其胚胎受之也。
清·柯琴《伤寒来苏集》
太阳病而渴,是兼少阴矣。然太、少两感者,必恶寒而且烦满,今不烦满,则不涉少阴,反不恶寒,则非伤寒而为温病矣。温病内外皆热,所以别于中风、伤寒之恶寒发热也。此条不是发明《内经》“冬伤于寒,春必病温”之义,乃概言太阳温病之症如此。若以春温释之,失仲景之旨矣。夫太阳一经,四时俱能受病,不必于冬。人之温病,不必因于伤寒。且四时俱能病温,不必于春。推而广之,则六经俱有温病,非独太阳一经也。
此正与《内经》伏寒病温不同处。太阳中暑,亦有因于伤寒者,虽渴而仍恶寒。太阳温病,反不恶寒而渴者,是病根不因于寒,而因于风。发热者,病为在表,法当汗解,然不恶寒,则非麻黄桂枝所宜矣。风与温相搏,发汗不如法,风去而热反炽。灼热者,两阳相熏灼,转属阳明之兆也。
转载请注明出处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