【原文148条】伤寒五六日,头汗出,微恶寒,手足冷,心下满,口不欲食,大便硬,脉沉细者,此为阳微结,必有表,复有里也;脉沉细,病在里也。汗出为阳微,假令纯阴结,不得复有外证,悉入在里,此为半在里半在外也;脉虽沉细,不得为少阴病。所以然者,阴不得有汗,今头汗出,故知非少阴;可与小柴胡汤,设不了了者,得屎而解。
【前言】本条经文首先锁定患病人群少阳相火寅类,申类的六气人群,患得太阳少阳并病阳微结证。概定疾病起于终之气冬至节气第七天的乙丑日,疾病暴发于五之气霜降节气后第五天的甲子日。重点是鉴别:阳结与阴结,亡阳与阳结,及其处理办法。
本条经文细玩特点:“口不欲食”,病不在阳明,“头汗出”病不在少阴。此为打开本条经文的钥匙。
第一、“伤寒五六日,头汗出,微恶寒,手足冷,心下满,口不欲食,大便硬,脉沉细者,此为阳微结。”本句经文“伤寒”二字,首先概定疾病起于终之气,主客之气为太阳,邪气是从此时侵袭人体,暴发于五之气,主气是阳明而客气是少阳,故此病人才会有太阳之表症,又有阳明里实之象,还有少阳之半表半里的特殊情况。对于复杂的病情,医者在临床需要仔细分析鉴别。
症状描述 :
1、头汗出 :阳结,则仅头部出汗,而身体其他部位无汗。
2、微恶寒 :稍微感到寒冷。
3、手足冷 :手脚温度低。
4、心下满 :上腹部感觉胀满。
5、口不欲食 ,大便硬:阴结提示食欲不振,大便干燥。如在阳明病人则是能食,大便干燥。
6、脉沉细 :脉搏深沉且细弱。
病机分析 :
1、阳微结 :指邪在少阳,阳微,不欲食,阳气微弱,气机郁结不畅,此谓阳微结。
2、必有表,复有里也 :说明病邪既在体表(表证),又已入里(里证)。
3、汗出为阳微 :头部出汗是阳气微弱的表现。
4、假令纯阴结,不得复有外证 :如果是纯粹的阴证(寒邪内结),则不会有体表的症状。
5、半在里半在外也 :病邪既在体表又入里,处于半表半里的状态。
6、脉虽沉紧,不得为少阴病 :虽然脉搏深沉且紧张,但不能诊断为少阴病(少阴病通常表现为脉沉细但无汗)。
7、阴不得有汗 :阴证通常不会有汗出的症状。
8、今头汗出,故知非少阴 :由于有头部出汗的症状,所以不是少阴病。
治疗方法 :
1、可与小柴胡汤 :针对这种半表半里的症状,可以使用小柴胡汤来治疗。小柴胡汤具有和解少阳、调和气机的作用。
2、设不了了者,得屎而解 :如果服用小柴胡汤后症状没有完全缓解,那么通过排便(可能是通过药物作用促进肠道蠕动,改善大便硬的症状)后,病情会得到进一步缓解。
【附】亡阳与阴结鉴别:
亡阳与阴结在诊断中具有明确的鉴别要点。亡阳主要表现为阳气外脱、生命垂危的虚寒证候,治疗需急固阳气、回阳救逆;而阴结则主要表现为便秘、腹部胀满等阴寒凝结的证候,治疗需温阳散寒、润肠通便。
1、亡阳与阴结的定义与病因
亡阳
定义 :亡阳是指体内阳气急剧大量亡失,导致人体功能严重衰竭,生命垂危的证候。
病因 :多因大汗、吐泻过度、失血过多、久病阳气虚衰等导致阳气外脱。
阴结
定义 :阴结是因胃肠阴寒凝结,或精血亏耗大肠干燥所致的便秘。
病因 :主要与下焦阳虚或阴虚有关。阳虚则阳气不行,不能传送而阴凝于下;阴虚则精血枯燥,津液不到而肠脏干燥。
2、亡阳与阴结的症状表现
亡阳主要症状 :
冷汗淋漓,汗冷清稀。
恶寒,手足厥冷,面色苍白,甚则口唇青紫。
神志昏迷,气息微弱,呼吸缓慢。
舌淡,苔白润,脉微欲绝或浮数而空。
不渴或渴喜热饮。
阴结主要症状 :
便秘,大便干燥难解。
腹部胀满不适,但无热证表现。
脉弦微或细涩。
可能伴有食欲不振、畏寒肢冷等症状。
3、亡阳与阴结的治疗方法
亡阳
治疗原则 :急固阳气,回阳救逆。
常用方剂 :如参附汤、四逆汤等,以人参、附子、干姜等药物为主,以温阳固脱。
阴结
治疗原则 :温阳散寒,润肠通便。
常用方剂 :如济川煎、半硫丸等,以肉苁蓉、当归、牛膝等药物为主,以温补肾阳、润肠通便。
亡阳与阳结鉴别:
亡阳与阳结,二者在症状、病因以及治疗方法上均存在显著的差异,以下是对两者的详细鉴别:
1、定义及症状
亡阳
定义 :亡阳指的是机体的阳气在短时间内大量亡失,导致全身属于阳的功能突然严重衰竭的一种病理状态。
症状 :主要表现为突发集中的虚寒,如面色苍白、四肢冰冷、精神萎靡、畏寒蜷缩、冷汗淋漓、脉微欲绝等。患者还可能出现畏寒、手足冷、呼吸微弱、面色苍白甚则口唇青紫、脉微欲绝或浮数而空等症状。此外,亡阳患者还可能出现咽喉痛、上吐下泻等症状。
阳结
定义 :阳结是指邪热入胃,大便燥结的阳明腑实证,即“热结”。
症状 :主要表现为大便燥结、排出困难,以及因邪热郁闭而出现的头部出汗(但头汗出)等症状。此外,阳结患者还可能出现不能食、大便发硬等症状。
2、病因
亡阳
多因大汗后真阳亡脱所致,如太阳病发汗太过或汗不如法,以致卫阳虚而不固,阴液耗伤;或因伤寒过汗,损及少阴,或阴寒内盛,少阴阳气欲脱等。
阳结
主要由邪热入胃所致,邪热灼伤津液,导致肠道干燥,大便难以排出。
3、治疗方法
亡阳
治宜扶阳固卫、温阳救逆为主。根据具体症状,可选用桂枝加附子汤、芍药甘草附子汤、真武汤、四逆加入参汤等方剂,并加龙骨、牡蛎等药以回阳救逆。
阳结
治宜清热泻火、润肠通便为主。可选用具有清热泻火、润肠通便作用的中药方剂进行治疗,如承气汤等。
【名家注解】
金·成无己《注解伤寒论》
伤寒五六日,邪当传里之时,头汗出,微恶寒者,表仍未解也。手足冷,心下满,口不欲食,大便硬,脉细者,邪结于里也。大便硬为阳结,此邪热虽传于里,然以外带表邪,则热结犹浅,故曰阳微结。脉沉虽为在里,若纯阴结,则更无头汗恶寒之表证。诸阴脉皆至颈、胸中而还,不上循头,今头汗出,知非少阴也。与小柴胡汤,以除半表半里之邪。服汤已,外证罢,而不了了者,为里热未除,与汤取其微利,则愈,故云得屎而解。
清·吴谦《医宗金鉴》
脉细,当是「脉沉细」,观本条下文,脉沉亦在里也之「亦」字,自知。脉虽沉紧之「紧」字,当是「细」字。本条上文并无「紧」字,如何说脉虽沉紧,「虽」字何所谓耶?必是传写之误。
伤寒五、六日,虽表有头汗出,微恶寒之阳邪未罢,里有心下满,口不欲食,大便硬之阳结已形,但手足冷脉沉细,则阳邪所结殊微也,故曰:此为阳微结,必有表复有里也。然脉沉细,似乎里阴盛,而头汗出,则为表阳郁也。假令纯阴结,则不得复有头汗出之外证,始合悉入在里之纯阴结矣。夫既非悉入在里之纯阴结,此必为半在里、半在表之阳微结也,故脉虽沉细,不得为少阴病。所以然者,三阴不得有汗,今头汗出,故知非少阴也。可与小柴胡汤者,和其不通身汗出微恶寒也。设不了了者,必大便之硬未除,自宜利其大便使得屎而解也。
喻昌曰:阳微结者,阳邪微结未尽散也。旧注作阳气衰微,故邪气结聚大差。果尔,则头汗出为亡阳之证,非半表半里之证矣;果尔,则阴结又是阴气衰微矣。玩本文假令纯阴结,及阳邪若不微结,是纯阴邪内结,则不得复有外证等语,其义甚明。
程知曰:此言少阳病有似少阴者,当细辨其脉证也。
程应旄曰:凡脉细、脉沉,皆阴脉也。今与阳证同见,则为阳热郁结之诊,无关少阴也。可见阳气一经郁结,不但阳证似阴,并阳脉亦似阴矣。
沈明宗曰:得屎而解,当用大柴胡之法也。
吴人驹曰:此证常见有误作阴寒而施温热以致大逆者,盖因其恶寒,手足冷,脉细而沉,不究其证之始末由来也。
周扬俊曰:此条恶寒肢冷不欲食,脉细或沉,有似乎阴,最难辨析,仲景特出「阳微结」三字,昭示千古。以头汗出为阳,阴不得有汗也。至五、六日头痛发热,证原属阳也,故纵见少阴之脉,不得为少阴之病。然独未见少阳一证,何遽得为少阳病耶?
此仲景所以又明言半在表半在里也。尔时里证既多,不得纯以表药汗之;外证似阴,不得复以里药温之,故取小柴胡提出其邪于表里之半,而大便不了了者,则当下之得屎无疑也。仲景恐人未明,自为详辨,然后知手足冷微恶寒者,正因阳邪郁结,不外通于肢体,故独头汗出也。
清·柯琴《伤寒来苏集》
大便硬谓之结。脉浮数能食曰阳结,沉迟不能食曰阴结。此条俱是少阴脉,谓五六日又少阴发病之期。若谓阴不得有汗,则少阴亡阳,脉紧汗出者有矣。然亡阳与阴结有别∶亡阳咽痛吐利,阴结不能食而大便反硬也。
亡阳与阳结亦有别∶三阴脉不至头,其汗在身;三阳脉盛于头,阳结则汗在头也。邪在阳明,阳盛,故能食,此谓纯阳结;邪在少阳,阳微,故不欲食,此谓阳微结,宜属小柴胡矣。然欲与柴胡汤,必究其病在半表。而微恶寒,亦可属少阴;但头汗,始可属之少阳。欲反复讲明头汗之义,可与小柴胡而勿疑也。上焦得通,则心下不满而欲食;津液得下,则大便自软而得便矣。此为少阴、少阳之疑似证。
清·黄元御《伤寒悬解》
伤寒五六日,头汗出,微恶寒,手足冷,心下满,口不欲食,默默不欲饮食。大便硬,脉细者,尺下沉紧。此为阳明经之微结。以少阳阳明两经郁迫,结于胃口,故心下满胀。经热熏蒸,故头上汗出。必有少阳之表证,如汗出恶寒、肢冷心满之类,复有阳明之里证,如大便硬之类也。盖少阳与阳明合病,戊土不能胜甲木,必传阳明胃腑,故决有里证。其脉之沉,主在里也。汗出为阳经之微结,假令纯是阴分之结,阳以少阳经言,阴以阳明腑言。必不得复有外证,如汗出恶寒之类,应当悉入在里。既有外证,此为半在里半在表也。其脉虽沉紧,亦不得为少阴病,所以然者,少阴病不得有汗。今头汗出,故知非少阴而实少阳也。此大柴胡证,先与小柴胡汤,以解少阳之经邪。设服后犹不了了者,再以承气泻阳明之腑邪,得屎而解矣。
清·曹颖甫《伤寒发微》
太阳标阳盛,则表证多汗而传阳明,本寒胜,则水结心下,由三焦连属胁下而病延少阴之藏(胁下为肾藏所居)。此标阳外绝,所以有藏结无阳之证也。今伤寒五六日,已将一候,苟其阳盛,则必外有潮热而转阳明。今头汗出,微恶寒,手足冷,心下满,口不欲饮食,大便硬,阴寒之象见于外,寒湿之气凝于里,大便虽硬,其不为阳明承气汤证,要无可疑。头汗出,则标热尚存。微恶寒,手足冷,心下满,则水气结于心下,似与寒实结胸相类。结胸证原有五六日不大便者,于大便硬一层,要可存而不论,且此证脉细沉紧,与少阴藏结证之小细沉紧略无差别。然以证情论,不惟藏结无汗,即结胸亦不当有汗,则此证所当注意者,独有头汗出耳。但头汗出而心不烦,故仲师谓之阳微结。阳微结者,标阳微而水气结也。标阳微于外,故但头汗出。本寒结于里,故微恶寒。手足冷而心下满,口不欲食,大便硬者,上湿而下燥也。但头汗出而不及遍体,故曰阳微。心下满,故知为水结,设但为寒结,外必无汗,今有头汗,故知非纯阴之藏结。且无阳之藏结,不特外无汗液,水气由三焦下陷,必且悉数入里而痛引少腹,此由寒水之藏入寒水之府,而病属足少阴者也。今但见为心下满,而复有头汗,故知其非少阴证,可用小柴胡汤达心下水气,还出太阳而为汗,而病自愈矣。若不了了,则下燥未化也,故曰:「得屎而解。」门人丁济华以为不若与大柴胡汤,较为直捷,不知此证紧要,只在去心下之满,原不急乎消大便之硬。上湿既散,津液自当下行,不待硝、黄攻下,自能得屎而解也。
转载请注明出处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