《伤寒论》第150条太阳少阳并病,而反下之

作者:江满春 来源:湖北武汉 2025-01-16 11:38 我要评论

【原文150】太阳少阳并病,而反下之,成结胸,心下鞭,下利不止,水浆不下,其人心烦。 【译释】本条经文着重理解“反下之”,是承接141条而来。主要目的鉴别脏结胸与腑结胸的辩

【原文150】太阳少阳并病,而反下之,成结胸,心下鞭,下利不止,水浆不下,其人心烦。
【前言】本句经文是对于太阳少阳并病而误用攻下法的患者,应根据具体病情采取相应的治疗措施。若病情较轻,可采用针灸等方法疏通经络、缓解症状;若病情较重,则需使用中药方剂进行治疗。然而,由于病情已经复杂化,治疗难度较大,预后也相对较差。
  本条经文细玩特点:“反下之”,是打开经文的钥匙。因
误下后形成的结胸、下利、水浆不下、心烦等症状。

 

  第一、“太阳少阳并病” ,指太阳病少阳病同时存在的情况,邪气在半表半里之间。以运气学都说:疾病起于终之气时,其主客二气均为太阳,风寒邪气已植人体,而疾病暴发时间则是五之气,主气为阳明,客气为少阳。故此病人临床表现有的人出现太阳病症状,有人则有少阳症状,还有出现阳明症状,但多见太阳和少阳两经同时受邪,导致太阳和少阳两经候同时出现。患者既表现出太阳病的头痛发热、畏寒等症状,又表现出少阳病的口苦、咽干、目眩、食欲不振等症状,称其为太阳少阳并病。但此时医者在辨识疾病诊断很容易失误,所以才特别列举经文提醒。
  第二、“反下之” ,指的是医者错误地使用了攻下法治疗。攻下法通常用于阳明腑实证等里实证的治疗,如使用承气汤等。而太阳少阳并病属于表证或表里同病,不宜使用攻下法。
  第三、“成结胸 ”,由于误下,太阳表邪入里,导致表热内陷或实邪传里,与胸中水饮互结,形成结胸病。结胸病表现为胸腹胀满疼痛,手不可近之证。
  第四、“心下鞭(硬) ”,指胃上脘处坚硬疼痛,损伤脾胃之气,导致胃脘部坚硬疼痛。是结胸病的一种表现。
  第五、“下利不止 ”,少阳郁火内迫阳明,下趋大肠,导致腹泻不止。同时,攻下法也加重了腹泻的症状。
  第六、“水浆不下” ,由于脾胃之气受损,患者连米汤等流食都无法下咽,病人上焦之气衰微。
  第七、“其人心烦” ,中焦之心脉不舒,病人心情烦闷,烦躁不安。是由于病邪传入阳明艮宫,导致心情烦闷。
  病症机理
  太阳病未罢而并于少阳,法当和散,如使用柴胡加桂枝汤等方剂。而误用攻下法,则阳邪内陷,形成结胸。
  太少二阳之热,并而入里,充斥三焦心胃之间,导致病情加剧。
误下后,太阳、少阳之邪乘虚陷里,上下俱病,阳明之居中者受损,遂至水浆不入,心烦不已。
  治疗建议:
  对于太阳少阳并病误下后形成的结胸、下利、水浆不下、心烦等症状,治疗时应根据具体病情进行辨证施治。


【名家注解】

 金·成无己《注解伤寒论
  太阳少阳并病,为邪气在半表半里也,而反下之,二经之邪乘虚而入,太阳表邪入里,结于胸中为结胸,心下硬;少阳里邪,乘虚下干肠胃,遂利不止。若邪结阴分,则饮食如故,而为脏结;此为阳邪内结,故水浆不下而心烦。
 
清·吴谦《医宗金鉴》
  此承上条,而言误下之变也。太阳、少阳并病,不刺肺俞、肝俞,而反下之,两阳之邪,乘虚陷里,则时如结胸,竟成结胸矣。心下,变为下利不止,水浆不入矣。上不入而下常出,则中空无物,其人心烦忙乱,而变成坏证,虽有前条刺法,亦无所用矣。
  程知曰:此二阳并病,误下之变也。太阳表邪乘虚入里,则为结胸,心下硬;少阳半里之邪,乘虚入里,则为下利不止。上下俱病,而阳明之居中者,遂至水浆不入,而心烦也。
  喻昌曰:并病即不误用汗、下,已如结胸,心下痞矣,况又误下乎?故比太阳一经,误下之变、殆有甚焉。其人心烦似不了之语,然经谓结胸证具,躁烦者死,意此亦谓其人心烦者,死乎?
  汪琥曰:太阳病在经者,不可下,少阳病,下亦在所当禁,故以下之为反也。
 
清·柯琴《伤寒来苏集》
 并病无结胸证,但阳气怫郁于内,时时若结胸状耳,并病在两阳,而反下之如结胸者,成真结胸矣。结胸法当下。今下利不止,水浆不入,是阳明之阖病于下,太阳之开病于上,少阳之枢机无主。其人心烦,是结胸证具,烦躁者死也。
 
清·黄元御《伤寒悬解》
  太少并病,不解经邪,而反下之,因成结胸,心下硬者。下而下利不止,上而水浆不入,清陷浊逆,相火郁升,其人必心烦也。
 
清·曹颖甫《伤寒发微》
  太阳寒水之气,循手少阳三焦上行,外出皮毛则为汗,由手少阳三焦下行,输泄膀胱则为溺。若夫二阳并病,则上行之气机不利而汗出不彻,下行之气机不利而小便难。水道不通,正宜五苓散达之,而反用承气以下之,于是水结心下,遂成结胸。水渗大肠,下利不止,水结上焦,故水浆不下。水气遏抑,阳气不宣,故心烦。按此证上湿下寒,即上三物小陷胸汤证,以寒实结胸而无热证,与病在阳节略同,故知之。

转载请注明出处。

江满春二维码:

本文赞赏码:

温馨提示:黄帝外灸网站的发展离不开您的支持!如果您喜欢国学,觉得本文对您有用,请打开微信扫一扫上面的赞赏码,鼓励本站继续创作!

1.本站遵循行业规范,任何转载的稿件都会明确标注作者和来源;2.本站的原创文章,请转载时务必注明文章作者和来源,不尊重原创的行为我们将追究责任;3.作者投稿可能会经我们编辑修改或补充。

相关文章
  • 《伤寒论》第152条太阳中风,下利,呕逆

    《伤寒论》第152条太阳中风,下利,呕逆

    2025-01-16 11:13

  • 《伤寒论》第151条脉浮而紧,而复下之

    《伤寒论》第151条脉浮而紧,而复下之

    2025-01-16 11:32

  • 《伤寒论》第148条伤寒五六日,头汗出

    《伤寒论》第148条伤寒五六日,头汗出

    2025-01-10 15:13

  • 《伤寒论》第149条伤寒五六日,呕而发热者

    《伤寒论》第149条伤寒五六日,呕而发热者

    2025-01-10 15:10

网友点评

理智评论文明上网,拒绝恶意谩骂 用户名:
评论总数:[查看全部] 网友评论