《伤寒论》第149条伤寒五六日,呕而发热者

作者:江满春 来源:湖北武汉 2025-01-16 14:46 我要评论

【原文149】伤寒五六日,呕而发热者,柴胡汤证具,而以他药下之,柴胡证仍在者,复与柴胡汤,此虽已下之,不为逆,必蒸蒸而振,却发热汗出而解;若心下满而鞭痛者,此为结胸也

【原文149】伤寒五六日,呕而发热者,柴胡汤具,而以他药下之,柴胡仍在者,复与柴胡汤,此虽已下之,不为逆,必蒸蒸而振,却发热汗出而解;若心下满而鞭痛者,此为结胸也,大陷胸汤主之;但满而不痛者,此为痞,柴胡不中与也,宜半夏泻心汤。
半夏泻心汤方
半夏半升(洗) 黄芩 干姜 人参 甘草(炙)各三两 黄连一两 大枣十二枚(擘)
右七味,以水一斗,煮取六升,去滓,再煎,取三升,温服一升,日三服。


 

【前言】本条经文锁定少阳相火寅类、申类六气人群,患得太阳少阳并病心下痞证。概定疾病起于终之气,暴发于五之气。但以典型的少阳临床表现,故治疗时应遵循和解少阳的原则,使用柴胡汤进行治疗。须注意病情变化及误治后的不同转归,并根据实际情况调整治疗方案。
本条经文细玩特点:“伤寒五六日”时间概念是打开本条经文的钥匙。疾病植入时间是终之气主客均为太阳,暴发时间在五之气主气阳明,客气少阳。
  第一、“伤寒五六日,呕而发热者,柴胡汤证具。”本句经文是对太阳少阳并病症状及治疗方法的描述。
  1、“伤寒五六日” ,“伤寒”二字,是指终之气,主客二气均为太阳,也是寒邪侵入人体让人致病之时,但疾病暴发于在五之气,主气阳明,客气少阳。故此就有太阳与少阳并病,有伤寒证,病邪在表,又有病邪由表入里的少阳证,可能因个人体素因素还会兼阳明证的复杂表现。“五六日”并非是患得疾病经过了五六天。对于患得疾病的不同人群时间则有异。
  例如:少阳相火申类六气人群,疾病起于终之气大雪节气后第十天的癸丑日,暴发于五之气寒露节气后第八天的壬子日
  少阳相火寅类六气人群,疾病起于终之气小寒节气后第四天的丁丑日,暴发于五之气立冬节气后第二天的丙子日
  有的人是在一候时间发病,也有的人是在二候时间发病,但是患得疾病的人群以少阳相火六气人群则多见。
  2、“呕而发热者” 呕吐是胆热犯胃的表现,胆腑有热,胆腑属木,脾胃属土,木病最容易克土,所以胆热最容易犯胃,胃气上逆就会出现呕吐。同时,发热是热郁胆腑的表现,邪气在胆,胆气逆胃,胃气上逆,则见作呕,发热伴呕吐是少阳证主证。
  3、“柴胡汤证具” ,发热伴呕吐说明以少阳证主证已经出现,故称为“柴胡汤证具”,即具备使用柴胡汤的证候。柴胡汤主要用于治疗少阳病,具有和解少阳、疏肝和胃的功效。
  第二、“以他药下之,柴胡证仍在者,复与柴胡汤。”如果医生没有准确地使用小柴胡汤,而是错误地使用了其他药物进行攻下(即泻下法),就可能出现不同的转归。它强调了中医在治疗过程中需要准确判断证候类型、灵活调整治疗方案的重要性。
  1、“以他药下之 ”,指的是在患者具备小柴胡汤证的情况下,医生没有使用小柴胡汤进行治疗,而是错误地选择了其他具有泻下作用的药物。这种误治可能导致患者的病情发生变化。
  2、“柴胡证仍在者 ”,虽然误用了下法,但病情仍为少阳证,未出现传变,说明患者正气较盛,未因误下而导致病情恶化,这种情况称为“不为逆”。
  3、“复与柴胡汤 ”,尽管患者被误用他药攻下,但如果柴胡证仍然存在,即患者仍然表现出呕而发热等症状,那么此时仍然可以使用小柴胡汤进行治疗。这是因为小柴胡汤具有和解少阳、疏肝和胃的功效,适用于治疗少阳病(即半表半里证)的各种症状。
  4、“必蒸蒸而振,却发热汗出而解” ,这意味着虽然患者之前被误治,但只要柴胡证仍在,重新使用小柴胡汤仍然有效。由于患者已经误用下法损伤正气,此时服用柴胡汤后,正气得药力协助,奋起抗邪,故出现战汗的情况,即先感到寒战,然后发热出汗,最终病邪得以解除。
  第三、“若心下满而硬痛者,此为结胸也,大陷胸汤主之。”是对结胸病及其治疗方法的一种经典描述。在临床中,应根据患者的具体病情和体质情况,合理使用大陷胸汤等方剂进行治疗。
  1、“心下满而硬痛” ,心下满而硬痛,按之石硬,甚至疼痛连及胸胁或腹部拒按。同时,患者可能伴有大便干结不下、口干舌燥而渴、烦躁不眠等症状。这是结胸证的主要表现。若误用下法后出现心下硬满痛,是少阳邪热内陷入里,与水饮等有形邪实结合于胸膈,进而形成大结胸证。
  2、“大陷胸汤主之” ,大陷胸汤是治疗大结胸证的主方。其组成包括大黄、芒硝和甘遂,能迅速泻热破积,软坚通滞,达到峻下遂水的效果。
  大陷胸汤主要用于治疗水热互结所导致的结胸病,即心下满而硬痛、按之石硬、大便干结不下等症状。
  在现代临床中,大陷胸汤常用于治疗急性胰腺炎、急性肠梗阻、肝脓肿、渗出性胸膜炎、胆囊炎等属于水热互结的病证。这些病证在中医理论中往往与结胸病的病机相吻合,因此大陷胸汤能够取得较好的治疗效果。
  第四、“但满而不痛者,此为痞,柴胡不中与也,宜半夏泻心汤。”是对半夏泻心汤证治的经典描述,作用于中焦,调和寒热虚实升降,从而消除痞满症状。
  1、“但满而不痛者,此为痞” ,本句经文描述的是痞证的症状特点。痞证是指患者自觉心下(即胃脘部)满闷不适,但按之不痛的一种病症。这种满闷感通常是由于脾胃升降失调、气机痞塞所致。
  2、“柴胡不中与也” ,由于痞证并非少阳半表半里之邪所致,因此不宜使用柴胡汤治疗。柴胡汤主要用于治疗少阳证,而痞证则属于中焦气机痞塞,与少阳证不同。
  3、“宜半夏泻心汤” :对于痞证的治疗,应选用半夏泻心汤。半夏泻心汤具有调和寒热、虚实、升降的功效,能够消除痞满症状。
  4、半夏泻心汤的组成与功效
  组成 :半夏泻心汤由半夏、黄芩、黄连、干姜、人参(或党参)、炙甘草、大枣等药物组成。
  功效 :
  半夏:降逆止呕,消痞散结。
  黄芩、黄连:清热燥湿,泻火解毒。
  干姜:温中散寒,回阳救逆。
  人参(或党参)、炙甘草、大枣:益气健脾,和中缓急。
  根据经文的描述太阳病伤寒证在不同发展阶段,或不同的人群,可能出现的证候及相应的治疗方法都是有异。


【名家注解】

 金·成无己《注解伤寒论
  伤寒五六日,邪在半表半里之时;呕而发热,邪在半表半里之证,是为柴胡证具。以他药下之,柴胡证不罢者,不为逆,却与柴胡汤则愈。若下后,邪气传里者,邪在半表半里,则阴阳俱有邪。至于下后,邪气传里, 亦有阴阳之异,若下后,阳邪传里者,则结于胸中为结胸,以胸中为阳受气之分,与大陷胸汤以下其结;阴邪传里者,则留于心下为痞,以心下为阴受气之分,与半夏泻心汤以通其痞。经曰∶病发于阳而反下之,热入因作结胸;病发于阴而反下之,因作痞。此之谓也。
  辛入肺而散气,半夏之辛,以散结气;苦入心而泄热,黄芩、黄连之苦,以泻痞热;脾欲缓,急食甘以缓之,人参、甘草、大枣之甘,以缓之。
 
清·吴谦《医宗金鉴》
  结胸兼阳明里实者,大陷胸汤证也;兼阳明不成实者,小陷胸汤证也。痞兼少阳里实证者,大柴胡汤证也;兼少阳里不成实者,半夏泻心汤证也。今伤寒五、六日,呕而发热者,是邪传少阳之病也。既柴胡证具,乃不以柴胡和之,而以他药下之,误矣。若柴胡证仍在者,此虽已下,尚未成逆,则当复与柴胡汤,必蒸蒸而振战,然后发热汗出而解矣。盖以下后虚中、作解之状皆如是也。若下后心下满而痛者,此为结胸,大陷胸汤固所宜也。若但满而不痛,此为虚热气逆之痞,即有呕而发热之少阳证,柴胡汤亦不中与之。法当治痞也,宜半夏泻心汤主之。
 
  程应旄曰:泻心虽同,而证中具呕,则功专涤饮,故以半夏名汤也,曰泻心者,言满在心下清阳之位,热邪挟饮,尚未成实,故清热涤饮,使心下之气得通,上下自无阻留,阴阳自然交互矣。然枢机全在于胃,故复补胃家之虚,以为之斡旋,与实热入胃而泻其蓄满者,大相迳庭矣。痞虽虚邪,乃表气入里,寒成热矣。寒虽成热,而热非实,故用苦寒以泻其热,兼佐辛甘以补其虚,不必攻痞而痞自散。所以一方之中,寒热互用,若阴痞不关阳郁,即郁而亦未成热,泻心之法概可用也。
 
  汪琥曰:少阳病误下,邪在半表半里,居阴阳之间,故有痞结证。夫人身、膈以下属阴,膈以上属阳,少阳居清道而介乎膈之间,亦为半表半里。此可征少阳病误下,邪气乘虚入里,而结胸痞气所由分也。
 
清·柯琴《伤寒来苏集》
  呕而发热者,小柴胡症也。呕多虽有阳明症,不可攻之。若有下症,亦宜大柴胡。而以他药下之,误矣。误下后有二症者,少阳为半表半里之经,不全发阳,不全发阴,故误下之变,亦因偏于半表者成结胸,偏于半里者心下痞耳。此条本为半夏泻心而发,故只以痛不痛分结胸与痞,未及他症。
  泻心汤,即小柴胡去柴胡加黄连干姜汤也。三方分治三阳。在太阳用生姜泻心汤,以未经误下而心下痞硬,虽汗出表解,水犹未散,故君生姜以散之,仍不离太阳为开之义。在阳明用甘草泻心汤者,以两番误下,胃中空虚,其痞益甚,故倍甘草以建中,而缓客气之上逆,仍是从乎中治之法也。在少阳用半夏泻心者,以误下而成痞,邪既不在表,则柴胡汤不中与之,又未全入里,则黄芩汤亦不中与之矣。胸胁苦满与心下痞满,皆半表里症也。于伤寒五六日,未经下而胸胁苦满者,则柴胡汤解之。伤寒五六日,误下后,心下满而胸胁不满者,则去柴胡、生姜,加黄连、干姜以和之。此又治少阳半表里之一法也。然倍半夏而去生姜,稍变柴胡半表之治,推重少阳半里之意耳。君火以明,相火以位,故仍名曰泻心,亦以佐柴胡之所不及。
 
清·黄元御《伤寒悬解》
  呕而发热,柴胡证具,不解经邪,而以他药下之,柴胡证仍在,是表阳未陷,邪犹在经,宜复与柴胡汤,以解经邪。此虽已下之,不至为逆,必蒸蒸而振栗,却发热汗出而解。若下后经证已罢,心下满而硬痛者,此表阳内陷,热入而为结胸也,宜大陷胸汤。但满而不痛者,此里阴上逆,而为痞也,柴胡汤不中与也,宜半夏泻心汤,参、甘、姜、枣,温补中脘之虚寒,黄芩、黄连,清泻上焦之郁热,半夏降浊阴而消痞满也。方以半夏名,因原有呕证,下后气愈逆而呕愈增也。
 
清·曹颖甫《伤寒发微》
  此承上,凡柴胡汤病证节引起误下成结胸,误下成痞之变证。水气入里,胃不能受,故呕。太阳表证仍在,故发热。有表复有里,故曰柴胡汤证具,非必兼「往来寒热,胸胁苦满,胁下痞硬,小便不利」诸证也。误下不见变证,语详柴胡汤为汗剂条,兹不赘述。若下后变证,见心下满而硬痛,则痰涎停蓄中脘,为宿食阻格而不下,故用甘遂、硝、黄以通之。设病满而不痛,不因误下而始见,则胸胁苦满及头汗出而心下满,何尝非小柴胡证。今出于误下之后,是当与结胸同例,而为水气之成痞,故宜以半夏泻心汤,生半夏以去水,黄芩以清肺,黄连以降逆,干姜以温胃,甘草、人参、大枣以和中气。脾阳一振,心下之痞自消矣。以其有里无表,故曰柴胡不中与之。
 

转载请注明出处。

江满春二维码:

本文赞赏码:

温馨提示:黄帝外灸网站的发展离不开您的支持!如果您喜欢国学,觉得本文对您有用,请打开微信扫一扫上面的赞赏码,鼓励本站继续创作!

1.本站遵循行业规范,任何转载的稿件都会明确标注作者和来源;2.本站的原创文章,请转载时务必注明文章作者和来源,不尊重原创的行为我们将追究责任;3.作者投稿可能会经我们编辑修改或补充。

相关文章
  • 《伤寒论》第152条太阳中风,下利,呕逆

    《伤寒论》第152条太阳中风,下利,呕逆

    2025-01-16 11:13

  • 《伤寒论》第151条脉浮而紧,而复下之

    《伤寒论》第151条脉浮而紧,而复下之

    2025-01-16 11:32

  • 《伤寒论》第150条太阳少阳并病,而反下之

    《伤寒论》第150条太阳少阳并病,而反下之

    2025-01-16 11:38

  • 《伤寒论》第148条伤寒五六日,头汗出

    《伤寒论》第148条伤寒五六日,头汗出

    2025-01-10 15:13

网友点评

理智评论文明上网,拒绝恶意谩骂 用户名:
评论总数:[查看全部] 网友评论