【原文151】脉浮而紧,而复下之,病反入里,则作痞,按之自濡,但气痞耳。
【前言】本条经文是谈脉象浮而且紧,主太阳表症,即病邪在表,且有寒邪侵袭。然而,若误用了下法(即泻下的治疗方法),则会导致浮紧的脉象变为沉紧,病邪由表入里,形成痞症。痞症的特点是按压时感觉柔软,这是因为仅是气分的痞结,没有实质性的病理变化。
本条经文细玩特点:“痞”字,是打开本条经文的钥匙。“痞”症,应遵循“泻心汤”等方剂的原则,以调和气机、消散痞结为主。同时,也应注意在治疗过程中避免再次误用下法,以免加重病情。
第一、“脉浮而紧 ”,脉浮指的是病邪在表,脉紧则提示有寒邪侵袭。两者结合,即表示有表寒之症。
第二、“而复下之” ,原本应该采用辛温发汗法以解表,但医者在治疗时,错误地使用了泻下的方法。原本应该解表散寒,却反而攻下,导致病邪入里。
第三、“紧反入里”, 指脉由浮紧演变为沉紧,是对误下前后脉象变化的动态描绘。浮紧由于正气御邪而搏于表,沉紧则标志着邪已内陷而结于里。紧主邪结,不专主寒邪。
第四、“则作痞”, 误用下法导致里虚,表邪乘虚入里,影响脾胃升降功能,气机痞塞,进而导致痞证。
第五、“按之自濡,但气痞耳” ,痞证的特点是心下闷堵不舒,但按诊时却柔软无物,说明痞证并无有形之邪,只是脾胃之气壅滞。
病机分析
脉浮而紧表明病在太阳表证,且有寒邪侵袭。
误用下法后,表邪内陷,正气受损,脾胃升降功能失常,气机痞塞。
痞证的形成与无形气滞有关,与有形实邪无关,因此按之柔软无物。
痞证与结胸的鉴别 :
1、痞证:心下闷堵不舒,按之柔软无物,无有形实邪。
2、结胸:心下硬满而痛,手不可近,有形实邪结于胸腹。
3、痞证的治法 :由于痞证是无形气滞所致,因此治疗时应采用调和气机的方法,如使用泻心汤等方剂。
4、小陷胸汤证 :若误下后病邪入里,且伴有疼痛等症状,则可能形成小陷胸汤证。
【名家注解】
本条经文细玩特点:“痞”字,是打开本条经文的钥匙。“痞”症,应遵循“泻心汤”等方剂的原则,以调和气机、消散痞结为主。同时,也应注意在治疗过程中避免再次误用下法,以免加重病情。
第一、“脉浮而紧 ”,脉浮指的是病邪在表,脉紧则提示有寒邪侵袭。两者结合,即表示有表寒之症。
第二、“而复下之” ,原本应该采用辛温发汗法以解表,但医者在治疗时,错误地使用了泻下的方法。原本应该解表散寒,却反而攻下,导致病邪入里。
第三、“紧反入里”, 指脉由浮紧演变为沉紧,是对误下前后脉象变化的动态描绘。浮紧由于正气御邪而搏于表,沉紧则标志着邪已内陷而结于里。紧主邪结,不专主寒邪。
第四、“则作痞”, 误用下法导致里虚,表邪乘虚入里,影响脾胃升降功能,气机痞塞,进而导致痞证。
第五、“按之自濡,但气痞耳” ,痞证的特点是心下闷堵不舒,但按诊时却柔软无物,说明痞证并无有形之邪,只是脾胃之气壅滞。
病机分析
脉浮而紧表明病在太阳表证,且有寒邪侵袭。
误用下法后,表邪内陷,正气受损,脾胃升降功能失常,气机痞塞。
痞证的形成与无形气滞有关,与有形实邪无关,因此按之柔软无物。
痞证与结胸的鉴别 :
1、痞证:心下闷堵不舒,按之柔软无物,无有形实邪。
2、结胸:心下硬满而痛,手不可近,有形实邪结于胸腹。
3、痞证的治法 :由于痞证是无形气滞所致,因此治疗时应采用调和气机的方法,如使用泻心汤等方剂。
4、小陷胸汤证 :若误下后病邪入里,且伴有疼痛等症状,则可能形成小陷胸汤证。
【名家注解】
浮而紧,浮为伤阳,紧为伤阴,当发其汗,而反下之。若浮入里,为阳邪入里,则作结胸;浮不入里,而紧入里者,阴邪入里,则作痞。
清·吴谦《医宗金鉴》
伤寒脉浮紧,不汗而下之,浮紧之脉,变为沉紧,是为寒邪内陷作痞之诊也。按之自濡者,谓不不痛,但气痞不快耳。此甘草泻心汤证也。
程应旄曰:误下成痞,既误在证,尤误在脉,则救之之法,仍当兼凭夫脉与证而定治矣。紧反入里,则浮紧变为沉紧,表邪陷入而不散,徙怫郁于心下,故作痞。
清·黄元御《伤寒悬解》
脉浮而紧,应以汗解,而复下之,紧反入里,浮紧变为沉紧,则作痞证。
清·曹颖甫《伤寒发微》
浮紧之脉,属太阳伤寒,寒邪迫于卫,营热抗于里,故两脉浮紧。此本麻黄汤证,一汗可愈者也,而反下之,脉因沉紧,心下结而成痞。寒本阴邪,伤寒误下成痞,即上所谓「发于阴而反下之,因作痞也」。浮紧者,阳气外张,与表寒相持不下,误下里虚,阳气反陷于里,仍见相持不下之沉紧,此时阳气内陷,太阳寒水之气,未尝随之俱陷,故按之而濡。则舍气痞而外,初无所结,其证为但热不寒。仲师于此条,虽不出方治,要即为后文大黄黄连泻心汤证。本浮紧之脉,紧反入里,则浮仍在外可知。张隐庵注反以是为虚寒之象,真是误人不浅,使其果属虚寒,则后文心下痞按之濡,何能用大黄黄连泻心汤乎。
转载请注明出处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