伤寒论

《伤寒论》第94条太阳病未解,脉阴阳俱停

作者:江满春 来源:武汉中医 2021-11-26 10:42 我要评论

【前言】自94条到111条是对太阳病,乙亥,丁亥,己亥,辛亥,癸亥五个术数的总结,也是对周易大畜卦、泰卦;均动二爻,变卦为山火贲卦及明夷卦,在太阳病症中易出现的临床表现

 【前言】自94条到111条是对太阳病,乙亥,丁亥,己亥,辛亥,癸亥五个术数的总结,也是对周易大畜卦、泰卦;均动二爻,变卦为山火贲卦及明夷卦,在太阳病症中易出现的临床表现,从而切中病机,对症处理。
原文】太阳病未解,脉阴阳俱停(一作微),必先振栗,汗出而解。但阳脉微者,先汗出而解;但阴脉微者,下之而解。若欲下之,宜调胃承气汤。
译释“太阳病未解”,患太阳病没有痊愈。“脉阴阳俱停”,俱停,脉象皆调和。《王弼易傳》八卦復位,六爻迁次,周而復始,上下不停。引申形容人的脉象无偏胜,阴阳气和。《伤寒通论》问曰:脉病欲知愈未愈者。何以别之。答曰。寸口关上尺中三处。大小浮沉迟数同等。虽有寒热不解者。此脉阴阳为和平。虽剧当愈。
“必先振栗,汗出而解”,振,身体上下抖动,栗,风寒,浑身上下冷的发抖,我们蕲州人说:打摆子。也就是疟疾,寒疟,前提有脉象阴阳气和,正邪相搏后,发热汗出即痊愈,《医宗金鉴》叫“正胜邪却战汗平”
“但阳脉微者,先汗出而解”,脉象分阴阳,浮,大,数为阳,小、沉、迟为阴,把脉时脉位分阴阳,寸,关,尺,寸口脉为阳,尺口脉为阴,前面谈到脉象阴阳气口,如果仅出现寸口微小者,说明阳气不足,这是阳不及,而阴有余的表现,先可以使用汗法和解。“但阴脉微者,下之而解”如果仅出现尺口微小者,使用下法和解。“若欲下之,宜调胃承气汤”,如果使用下法的话,使用调胃承气汤和解。
术数解读】本条经文常见于不及术数两个:己亥,乙亥
  己亥术数其夫术数为甲寅,己亥岁,厥阴风木司天。少阳相火在泉。
  乙亥术数其夫术数为庚寅,乙亥岁,厥阴风木司天。少阳相火在泉;
  周易卦象有两种可能:第一种可能为天山大畜卦。《大畜卦》的卦象是乾(天)下艮(山)上,为天被包含在山里之表象,象征大量的畜养积聚;动二爻,变卦为山火贲卦,贲卦的卦象是离(火)下艮(山)上,为山下燃烧着火焰之表象。山下火焰把山上草木万物照得通明,如同披彩。
《伤寒论》第94条太阳病未解,脉阴阳俱停

  第二种可能为地天泰卦。《泰卦》的卦象为乾(天)下坤(地)上,地气上升,乾气下降,为地气居于乾气之上之表象,阴阳二气一升一降,互相交合,顺畅通达;动二爻,变卦为地火明夷卦,《明夷卦》的卦象是离(火)下坤(地)上,离为火,代表光明,为光明入地下之表象,象征着“光明被阻”。
 
《伤寒论》第94条太阳病未解,脉阴阳俱停

1、己亥岁二之气。自春分日酉正。至小满日未正。凡六十日有奇。主位太徵火。客气太阳水。中见土运。湿寒合气。以行舒荣之化。寒不去华。雪水冰。杀气施化。霜乃降。名草上焦。寒雨数至。阳复化。民病热於中。宜治太阳之客。以苦补之。以咸泻之。以苦坚之。以辛润之。岁谷宜苍。间谷宜稷。制其寒邪。不能为害。
2、乙亥岁二之气。自春分日西正。至小满日未正。凡六十日有奇。主位太徵火。客气太阳水。中见金运。金水相得。寒不去华。雪水冰。杀气施化。霜乃降。名草上焦。寒雨数至。阳复化,民病热於中。宜治太阳之客。以苦补之。以咸泻之。以苦坚之。以辛润之。岁谷宜苍。间谷宜稷。
3、甲寅岁初之气。自癸丑年大寒日申初。至是岁春分日午初。凡六十日八十七刻半。主位太角木。客气少阴火。中见土运。木生火。地气迁。风胜乃摇。寒乃去。候乃大温。草木早荣。寒来不杀。温病乃起。其病气怫於上。血溢目赤。咳逆头痛。胁满肤腠中疮。宜治少阴之客。以咸补之。以甘泻之。以酸收之。岁谷宜丹。间谷宜豆。虽有热邪。不能为害。
4、庚寅岁初之气。自己丑年大寒日申初。至是岁春分日午初。凡六十日八十七刻半。主位少角木。客气少阴火。中见金运。火胜金。地气迁。风胜乃摇。寒乃去。候乃大温。草木早荣。寒来不杀。温病乃起。其病气拂於上。血溢目赤。咳逆头疼。血伤胁满。肩腠中疮。宜治少阴之客。以咸补之。以甘泻之。以酸收之。岁谷宜丹。间谷宜豆。


金·成无己《注解伤寒论》
脉阴阳俱停无偏胜者,阴阳气和也。经曰∶寸口、关上、尺中三处,大小浮沉迟数同等,此脉阴阳为和平,虽剧当愈。今阴阳既和,必先振栗汗出而解。但阳脉微者,阳不足而阴有余也,经曰∶阳虚阴盛,汗之则愈。阴脉微者,阴不足而阳有余也,经曰∶阳盛阴虚,下之则愈。
 
清·吴谦《医宗金鉴》
太阳病未解,当见未解之脉,今不见未解之脉,而阴阳脉俱停,三部沉伏不见;既三部沉伏不见,则当见可死之证;而又不见可死之证,是欲作解之兆也。作解之兆,必先见振栗汗出而始解者,乃邪正交争作汗故也。但作解之脉,不能久停,脉之将出,必有其先。先者何?先于三部上下、阴阳、沉伏不见处求之也。若从寸脉阳部微微而见者,则知病势向外,必先汗出而解;若从尺脉阴部微微而见者,则知病势向内,必自下利而解;如不自下利,若欲下之以和里,宜调胃承气汤主之。由此推之,则可知如不自汗出,若欲汗之以和表,宜麻桂各半汤主之也。观若欲下之,宜调胃承气汤,意甚轻活,无取于大下,俱在言外矣。
程应旄曰:振栗汗解,单指脉停者言。下边两解,不必有战汗,是指其脉渐出而言也。
 
清·柯琴《伤寒来苏集》
言未解便有当解意,停者相等之谓。阳脉微二句,承上之词,不得作三段看。太阳病,阳浮而阴弱,是阳强也。今阳脉微即是阴阳俱停,病虽未解,已是调和之脉,其解可知矣。脉但浮者,为阳盛,必先烦而有汗;阳脉微者,为阳虚,必先振栗而汗出。振栗是阴津内发之兆,汗出是阳气外发之征也,此阴阳自和而愈,可勿药矣。但阴脉微而阳脉仍浮,阳气重可知。与风寒初中之脉虽同,而热久汗多,津液内竭,不得更行桂枝汤,亦不得执太阳禁下之定法矣。表病亦有因里实而不解者,须下之而表自解。若欲下之,有踌躇顾虑之意。宜者,审定之词。以其胃不调而气不承,故宜之。
此条是桂枝汤变局。阳已微,须其自汗;阳尚存,当知调胃。以太阳汗多,恐转属阳明。
 
清·黄元御《伤寒悬解》
太阳表证未解,脉忽尺寸俱停止而不动者,此气虚不能外发,营卫郁闭之故也,顷之必先振栗战摇,而后汗出而解。其未停止之先,尺寸之脉,必有大小不均。若但寸脉微弱者,是阳郁于下,必阳气升发,汗出而后解,此先振栗而后汗出者也。若但尺脉微弱者,是阴虚肠燥,下窍堵塞,得汗不解,必下之通其结燥,使胃热下泄而后解。阳明病,腑热蒸发,则汗出表解,今太阳病表证未解,是内热未实,此时若欲下之,宜于汗后用调胃承气,硝、黄、甘草,调其胃腑之燥热也。
 
清·曹颖甫《伤寒发微》
师言太阳病未解,初未尝言欲解也。脉阴阳俱停不可通,「停」实「微」字之误,玩下文但阳脉微,但阴脉微两层,其误自见。按脉法云:「脉微而解者,必大汗出。」又曰:「脉浮而紧,按之反芤,此为本虚,当战而汗出也。」浮紧为太阳本脉,芤则为营气微,微则血中热度不高,阳热为表寒所郁,不能外达,必待正与邪争而见寒战,乃能汗出而愈。「脉阴阳俱微」者,气血俱微,即脉法所谓本虚也。至如「但阳脉微者」,阴液充足,易于蒸化成汗,故先汗出而解。「但阴脉微者」,津液不足,中脘易于化燥,故下之而解也。张隐庵不知「停」字为「微」字之误,漫以「均」字释之,并谓表里之气和平。不知正气内微,勉与表寒相抗,至于振栗,然后发热汗出而解,一似疟发之状,其表里之不和平,显然可见,则张注不可通也。脉法又云:「脉大而浮数,故知不战,汗出而愈。」所以然者,以阳气本旺,表寒不能相遏,故能不待寒战,自然汗出而解。此正与阴阳俱微相反,病之当战汗出而解,与不待战而自汗解者,可以得其标准矣。

 

转载请注明出处。

 

 

转载请注明出处。

本文二维码:

本文赞赏码:

温馨提示:黄帝外灸网站的发展离不开您的支持!如果您喜欢国学,觉得本文对您有用,请打开微信扫一扫上面的赞赏码,鼓励本站继续创作!

1.本站遵循行业规范,任何转载的稿件都会明确标注作者和来源;2.本站的原创文章,请转载时务必注明文章作者和来源,不尊重原创的行为我们将追究责任;3.作者投稿可能会经我们编辑修改或补充。

相关文章
  • 《伤寒论》第96条伤寒五六日,中风

    《伤寒论》第96条伤寒五六日,中风

    2021-11-26 10:56

  • 《伤寒论》第95条太阳病,发热汗出者

    《伤寒论》第95条太阳病,发热汗出者

    2021-11-26 10:50

  • 《伤寒论》第93条太阳病,先下之而不愈

    《伤寒论》第93条太阳病,先下之而不愈

    2021-11-26 10:38

  • 《伤寒论》第92条病发热,头痛,脉反沉

    《伤寒论》第92条病发热,头痛,脉反沉

    2021-11-26 10:30

网友点评

理智评论文明上网,拒绝恶意谩骂 用户名:
评论总数:[查看全部] 网友评论