【原文2】太阳病,发热,汗出,恶风,脉缓者,名为中风。
【前言】本条经文是谈太阳中风的主要症状和病机。是指疾病起于终之气,暴发于二之气,病人患得太阳病中风证。太阳与太阴并病,其患病特点:发热、汗出、怕风、脉缓。
本条经文细玩特点:“中风”词汇是打开本条经文的钥匙。因“中”字,嵌坤卦,坤者,脾也,脾为太阴,太阳与太阴并病时,因风寒邪气侵袭人体时太阴沦陷。
【前言】本条经文是谈太阳中风的主要症状和病机。是指疾病起于终之气,暴发于二之气,病人患得太阳病中风证。太阳与太阴并病,其患病特点:发热、汗出、怕风、脉缓。
本条经文细玩特点:“中风”词汇是打开本条经文的钥匙。因“中”字,嵌坤卦,坤者,脾也,脾为太阴,太阳与太阴并病时,因风寒邪气侵袭人体时太阴沦陷。
第一、“太阳病”,太阳与病,应该分开论述,“太阳”是指终之气,主气为太阳。“病”是指“太阳之客”主要指外感风寒所引起的疾病。其主要症状包括发热、恶寒(怕冷)、头痛、身体疼痛、无汗或汗出、脉浮等。这些症状反映了体表受寒邪侵袭,正气与邪气在体表进行激烈斗争。
第二、“中风”(太阳中风),是指太阳病中的一种类型,即太阳中风。太阳中风的主要症状包括发热、汗出、恶风、脉缓等。
①中,嵌坤卦,坤者,脾,太阴也。太阳与太阴并病之因,故为“中风”。
第三、“发热” ,是指体温调节有障碍,热产生比热放散占优势,导致体温升高。
第四、“汗出” ,体温之热升高后,汗腺扩张,不断地排汗。
第五、“恶风” ,恶风与恶寒的道理相同,是患者感觉害怕吹风,是表虚、卫气不固的表现。
第六、“脉缓 ”,脉搏宽缓有神,为血管扩张,体温在持续放散,尚未至于高度充血的现象。这里的“缓”并非指脉搏跳动缓慢,而是相对于紧脉而言的一种和缓状态。
中风的原因与病机
太阳中风是由于风邪侵袭太阳经脉,导致营卫不和,卫气失固,汗液外泄所致。风邪属阳,其性散漫,易于侵袭人体上部和肌表。当风邪侵袭太阳经脉时,卫气受邪,不能固护肌表,导致汗液外泄,出现汗出、恶风等症状。同时,风邪扰动,阳气浮越,导致发热。脉缓则是由于卫气失固,血管扩张,血液流动和缓所致。
治疗
对于太阳中风的治疗,主要采用桂枝汤等方剂进行解表散寒,调和营卫。桂枝汤能够发散风寒,调和营卫,使卫气恢复固护肌表的功能,从而缓解汗出、恶风等症状。同时,桂枝汤还能够调和气血,促进身体康复。
①中,嵌坤卦,坤者,脾,太阴也。太阳与太阴并病之因,故为“中风”。
第三、“发热” ,是指体温调节有障碍,热产生比热放散占优势,导致体温升高。
第四、“汗出” ,体温之热升高后,汗腺扩张,不断地排汗。
第五、“恶风” ,恶风与恶寒的道理相同,是患者感觉害怕吹风,是表虚、卫气不固的表现。
第六、“脉缓 ”,脉搏宽缓有神,为血管扩张,体温在持续放散,尚未至于高度充血的现象。这里的“缓”并非指脉搏跳动缓慢,而是相对于紧脉而言的一种和缓状态。
中风的原因与病机
太阳中风是由于风邪侵袭太阳经脉,导致营卫不和,卫气失固,汗液外泄所致。风邪属阳,其性散漫,易于侵袭人体上部和肌表。当风邪侵袭太阳经脉时,卫气受邪,不能固护肌表,导致汗液外泄,出现汗出、恶风等症状。同时,风邪扰动,阳气浮越,导致发热。脉缓则是由于卫气失固,血管扩张,血液流动和缓所致。
治疗
对于太阳中风的治疗,主要采用桂枝汤等方剂进行解表散寒,调和营卫。桂枝汤能够发散风寒,调和营卫,使卫气恢复固护肌表的功能,从而缓解汗出、恶风等症状。同时,桂枝汤还能够调和气血,促进身体康复。

刘渡舟注解:
在太阳病总纲之下又分出两个证,一个是太阳中风证,一个是太阳伤寒证。总纲是讲共性的,中风和伤寒则是讲个性的。中风的“中”字念重(zhòng)。承第一条的描述,既然是太阳病,脉缓是脉浮而缓。中风就是风邪伤了太阳之表。“中”字相当于“伤”字,和伤寒的“伤”字意思相同。不过,中风比伤寒轻一些。风为阳邪,伤人以后病位比较浅,在卫分而没到营分。因为是太阳风阳之邪伤了卫阳之气,就是以阳邪而伤阳气,以阳并阳,所以发热的证候比较突出。
卫和营在生理上是互相协调,互相支援的。卫行脉外,营行脉内,卫属阳而营属阴,卫在外而为固,营在内而为守,两者是互相支援的。风邪客居在卫阳,卫的邪气就强了,就叫卫强。从正气来说,卫的邪气一强,本身的功能就受到了影响,就不能保护和固密营阴。从邪气来说,风邪的特点是善行数变,有开泄作用,迫使营阴不能内守,因而汗出。发热和汗出这两个症状是相互衔接的。风阳之邪伤了卫阳之气,以阳并阳,因此发热要快一些,不像伤寒是寒邪闭郁了卫阳之气,闭郁到一定的程度才发热。由于发热、风的邪气、阳邪的开泄,再加上卫气的不固,因此就汗出。根据临床观察,中风的汗出不太多,和阳明里热证的汗出濈濈然、大汗不能相比,它的汗只是到皮肤湿润的程度。作为一个临床医生,如果遇到感冒发烧的患者,一定要进行切诊,用手要摸一摸他的皮肤是干燥还是湿润的。如果皮肤灼热而干燥,这是发热而无汗;如果发热而皮肤潮湿有汗,这是发热、汗出。发热、汗出都是中风的特点。
恶风,就是怕风,也包括恶寒。中风的恶风比伤寒的恶寒程度要轻,是当风则恶,如果多穿衣服,盖上被子,体表加以保护的话,是可以缓解的。伤寒就不是这样,即使采取以上措施,其恶风、恶寒也不能缓解。为什么会恶风?其一,被风邪所伤,中风则恶风,伤寒则恶寒;其二,被风邪所伤,风邪在表,卫气不利,就会恶风。
脉缓者,就是脉来的比较迟缓,不是紧张有力的,和伤寒的脉紧不同。为什么会出现缓脉?因为有汗出,营阴外泄。综合来说,脉浮反映病在太阳之表,脉缓反映营卫不和,营阴外泄。后人就把这种病叫做中风表虚证。
根据发热、汗出、恶风、脉缓这些证,就可以诊断是太阳病的中风。那有没有头痛呢?有,因为第一条已经说了。
从临床观察来看,张仲景对这几条证候的排列很科学。凡是太阳病中风的患者都是先发热,在发热的时候就会有汗,浑身潮润。这时候患者觉得湿热难受,就会把被子掀开,或者把衣服扣子解开,但一见凉的空气,就会出现恶风。
因为有汗出,后世的医学家为了和伤寒作鉴别,把中风病叫做太阳病的表虚证。现在有些人念得过于简略了,说表虚证就是桂枝汤证,那可不行。它不是简单的表虚,不是用黄芪实表的杂病表虚,而是被风邪所伤的,有汗出的太阳中风的表虚证,概念不要混淆。
胡希恕注解:
这个太阳病,就是指第一条的“脉浮,头项强痛而恶寒”这样的太阳病的证。那么假如它又发热汗出,这个汗出不是大汗出,得感冒也出现这个,身上潮乎乎的出汗并不太多,而且这个汗啊,觉着有臭味,发热,不但恶寒而且还恶风,这个恶风比恶寒厉害。
“脉缓”,缓者和紧脉是对脉,这个紧脉就象烟卷一样,裹的很紧,你要是倒出去一半,这个烟卷就是缓了,你按着软不大的,就不是那么硬了,这叫缓。为什么脉缓呢?就是因为出汗了,出来了,水份丧失一部分了,所以这个脉一按就缓了。那么后面要讲的伤寒,它就一点汗都不出,它的脉就特别紧。那么这一段它说太阳病里头有这么一种太阳证:发热,汗出,不但恶寒还脉缓,这类的太阳病就叫做中风,这个风在古人的意思就是风邪了,就是中的风邪了,这是错的。它是因为怕风,所以古人给它起名叫中风,其实它就是个类型的问题。我们前面讲的太阳病要出汗达不到出汗,才有太阳病这么一种情况,这会它见汗了,应该好了,但它没好,这就是出汗的机能的关系了。
这个汗达不到驱除疾病质和量的问题,虽然出汗但不能接触疾病,而下面的伤寒干脆就达不到出汗的目的,就这么两种情形。那么古人说中风,那就是拿现象当本质,这是古人的一个错误。古人吗,像仲景的时候,两千来年科学水平在那呢,现在咱们不能这么说了,现在把中风当一个证名看就是了,并不是真有风邪在这里,可是因为这个名字的关系对于解释就成问题了,我们过后再谈,现在先不说这个。
那么说这个中风,这个“中”字上是有用意的,这个“中”就是拿箭射东西谓之中,中者中于内,这就说明出点汗而邪却留到里面去了,你出汗表就虚呀,可是表虚……(音频缺失)这个部位,所以古人叫中风。中风者,言其邪深也。这个邪就是病邪了,在表的部位较伤寒要深,所以用这个“中”字,这个“中”字是很有意义的。但这个风邪的说法,先在不要这么信了,不要说恶风就是风邪,这个恶风它是以为出汗,身上有热又有汗,非恶风不可,这个洗澡大家都知道,从热水里出来,出一身汗那就是怕风,你非披上点衣服不可。它这个身上热又有汗那就要恶风了,他不但恶寒还恶风,所以恶风比恶寒厉害。由于恶风,古人说是风邪,这风邪是不对的。但是这种证不妨碍我们治疗,假如太阳病就是脉浮,头项强痛而恶寒的这个病。它有脉缓,发热汗出这一类的太阳病(就是中风证),这个病邪比较深,不在皮肤这一层,在肌肉那一层。古人有句话:“邪之所凑,其气必虚”,由于外表出汗了,皮肤疏松,所以这个邪乘着这个虚,它就往里面去,到哪呢?它进不到太里面,就在肌肉这里面,所以后面我们要讲了,桂枝本为解肌,不叫发表了,这是第二条。
转载请注明出处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