《伤寒论》第3条 太阳病,或已发热,或未发热,必恶寒

作者:江满春 来源: 本站原创 2020-05-23 11:51 我要评论

【原文3】太阳病,或已发热,或未发热,必恶寒,体痛,呕逆,脉阴阳俱紧者,名曰伤寒。我们今天来解读《伤寒论》第三条,从三个方面来解读:静态骨架,动态解读,易经数理。 先谈静态骨架:这是我...

【原文3】太阳病,或已发热,或未发热,必恶寒,体痛,呕逆,脉阴阳俱紧者,名曰伤寒。


我们今天来解读《伤寒论》第三条,从三个方面来解读:静态骨架,动态解读,易经数理。

 先谈静态骨架:这是我们从教科书里学习到病机,症状,用方等方面来讲解与剖析。
《伤寒论》第三条病机是以风寒外束,卫阳被遏,营阴郁滞。相信中医人都刻骨铭心,这是太阳伤寒证的病理基础,可以分解为三个层面来解读:
先谈风寒外束,这是病因,是人体感受了以寒邪为主的风寒之邪,“外束”简单的理解,就是包裹,如同把人放在零下几度的空间里,相信你的大脑里画像:“含着腰,双手抱胸,然后哆嗦,颤抖,嘴巴里呼出的雾气,在空气中凝滞。”

再谈卫阳被遏,寒为阴邪,寒则收引、凝滞。寒邪侵袭体表,束缚了卫气的正常宣发。卫气,很多人对卫气,不能很理解。卫,就是保卫,如同衣服穿在身体上,不光是遮羞,还有保暖功能,人体的卫气就如同衣服的保暖,但在医学里称其为“免疫力”,当免疫力提高了,就不易感冒,反之,则有的人常常感冒咳嗽。正如内经所言:“正气所在,邪不可干”。所以,人体卫气主要功能是“温分肉,充皮肤,肥腠理,司开阖”,被遏则导致“必恶寒” 卫气不能温煦肌肤,即使身体发热,患者依然感觉怕冷,甚至加衣覆被不解。 “脉阴阳俱紧(浮紧)”卫气抗邪于外,故脉浮;寒主收引,故脉道紧张,呈紧象。

最后谈“营阴郁滞”卫气与营气在体表相伴而行。如果这样理解也可以,卫为气,营为血,卫气被遏,营血的运行也随之不畅,导致经络气血不通。出现了“体痛”,不通则痛,故见全身肌肉关节的疼痛。还有“呕逆”, 肺主皮毛,表气闭塞,可导致肺胃之气不能正常宣降,胃气上逆则作呕,寒邪还会伤及到胃,有的人感冒就会恶心,呕吐。

以上谈到的是《伤寒论》第三条的病机。再看看症状,症状就是常见的临床表现:“或已发热,或未发热”“未发热” 是指寒邪初袭,卫阳被遏,一时未能伸展达表抗邪。“已发热” 是指卫阳郁积到一定程度,开始奋起抗邪的标志,无论发热是否立即显现,都提示正邪交争于表的病机。“必恶寒”,这是太阳伤寒的必见症、关键症,强调了寒邪伤阳的特性,其程度通常较重。“ 体痛”全身性的酸痛,无汗出,因营阴郁滞,经络不通所致。“呕逆”非主症,但提示表证可影响里气,是表气闭郁,影响胃气和的兼症。“脉阴阳俱紧”为太阳伤寒的典型脉象。“阴阳”可指寸尺,也可指浮沉。总体表现为浮紧脉,浮主表,紧主寒、主痛。

对太阳病伤寒证,代表方剂,就是麻黄汤组成: 麻黄、桂枝、杏仁、甘草。
麻黄: 为君药。辛温发汗,开泄腠理,直接发散在表之风寒,解除卫气之郁遏。
桂枝: 为臣药。温经通阳,助麻黄发汗解表,同时透达营分之郁,以治“体痛”
杏仁: 为佐药。宣利肺气,与麻黄相配,一宣一降,恢复肺的宣发肃降功能,既能平喘(本条未提,但为麻黄汤常见症),又能助解表邪,兼制“呕逆”
甘草: 为使药。调和诸药,并能缓和麻、桂峻烈之性,使汗出不致过猛。

 

第二谈的是动态解读《伤寒论》第三条,依然是从三个角度解读:时间定位,动态病源,灵魂跃动。

首先从时间定位来谈,《伤寒论》的“太阳”不仅是经络,更是人体最外层的防御系统(营卫),对应自然界的主气太阳寒水,其时间定位于终之气(约公历11月下旬至1月下旬),是太阳寒水主气当令之时,这是一年中最冷、阳气封藏最深的阶段。此时人体阳气也应内收,肌表处于一种“阴盛”状态。因此,“太阳病”在这个时间段是最高的发病概率。

再谈动态病源,客气加临的“非时之气”。司天在泉客气变化,正是我“动态解读”的精髓。它解释了为什么同是“终之气”的冬季,每年的感冒特点却各不相同。

例如:风气加临(如丙申年、壬申年),风寒夹风,客气厥阴风木,加临于太阳寒水之上,病机动态是指主气(太阳寒水)固定,决定了病性为寒,必有恶寒、体痛、脉紧等伤寒主症;客气(厥阴风木)是轮回,是变量,风性开泄、动摇、善行。它会减弱闭郁性,使得毛窍不像纯寒那么紧闭,恶寒和体痛的程度可能稍轻。


同时增加变动性,症状可能来得更快,或兼有轻微汗出(因风性开泄),或头痛、周身不适感更游走。还会影响病位,“风伤卫”,更容易影响卫气的功能。临床呈现,这时的“太阳伤寒”可能更接近伤寒与中风的中间状态,或者说是风寒表实证偏于风重的情况。在用方可能需要在麻黄汤的基础上进行化裁,或考虑大青龙汤(若内有郁热)等更为对证的方剂。

又例如:寒气加临(乙未年、己未年),寒邪盛极。客主气均为太阳寒水,其病机动态是指当主客同气时,两寒叠加,这是“伏其所主,先其所因”的典型特殊情况,寒性收引、凝滞的力量达到顶峰。因此,闭郁最重恶寒、无汗、身痛最为剧烈;正邪交战最剧,发热可能更高;或发热与恶寒并见格外明显;脉象最紧,脉浮紧而有力;临床会呈现,这是最典型、最严重的太阳伤寒证。病势急,症状重。麻黄汤对此证的针对性最强,方证对应则是靶点式拿捏。

最后谈谈灵魂的跃动,从“死法”到“活法”
其“动态解读”体现在,解释了病因的复杂性,不再将“伤寒”简单归咎于天气冷,而是看到了当年特定气候格局下,何种“邪气”成为主导。是纯寒?还是风寒?或是其他组合(如寒湿等)?预判了病势的趋向,通过分析客气,可以预判疾病可能的发展方向。例如,风气加临,病邪可能更易入里化热,或兼犯少阳。再就是指导了治疗的微妙差异:虽然方剂可能仍是麻黄汤类方,但医者心中明了病机的细微差别,在风气加临的年份,可能会更注重调和营卫;在寒气加临的年份,则重在峻汗开表,为“同病异治”提供了天时层面的依据。


第三个,我要谈的是易经数理。丙申解卦),壬申师卦),乙未井卦),己未升卦

术数、卦象与病机的对应
丙申,  五运水运太过, 司天少阳相火 ,在泉厥阴风木, 客气厥阴风木,解卦, 病机(动态)寒水为本,风火为扰,需郁散邪。

壬申 , 五运木运太过, 司天少阳相火, 在泉厥阴风木, 客气厥阴风木,师卦, 病机(动态)风木太过,邪气强盛,如军旅之争

乙未, 五运金运不及, 司天太阴湿土 ,在泉太阳寒水, 客气太阳寒水 ,井卦, 病机(动态)寒湿凝聚,阳气郁闭在下,如井中之寒

己未 , 五运土运不及,司天太阴湿土 ,在泉太阳寒水, 客气太阳寒水 ,升卦 ,病机(动态)中土不及,寒水独盛,需“”发阳气。


卦象与病机的融合
术数丙申年与解卦相连,卦义雷雨作,。君子以赦过宥罪。 象征雷雨交加,解除旱象,有疏解、通达、赦免之象。
丙申年病机:水运太过,为寒水之体。少阳相火司天为郁热在上,厥阴风木在泉为风动于下。形成了“外寒束闭,内有郁热风动”的复杂格局。
解卦精准地指出了治则:需要像雷(震动/发散)雨(滋润/透达)一样,开泄腠理,发散外寒,同时清解内在的郁热。这正是大青龙汤(麻黄汤+石膏、姜枣)的典型方义——麻黄为“雷”,石膏为“雨”,共成解表清里之功。

术数壬申年与师卦相连,卦义地中有水,。君子以容民畜众。 象征兵众、战争。有聚集、征伐、管理之意。
壬申年病机:木运太过则风气盛行,厥阴风木在泉加强了这种趋势。风性善行数变,邪气来势较猛,如同军队行动。
师卦提示病势如战局,需要严谨的“战略布局”来应对,治疗上,因风邪开泄,虽有寒底,但腠理已不若纯寒之紧闭。用方需在解表的同时兼予和营、柔筋,以防风邪引动痉证。可能需要在麻黄汤、桂枝加葛根汤等方之间权变,如同调兵遣将。

术数乙未年与井卦相连,卦义木上有水,。君子以劳民劝相。 象征水井,有汲取、养人、闭塞、寒凝之象。
乙未年病机:金运不及则收引、肃降之力弱,太阴湿土司天加太阳寒水在泉,形成寒湿壅盛的局面。
井卦形象地描绘了阳气被寒湿深郁于里,不得宣发的状态,犹如井水之寒与闭塞。症状上恶寒、身痛、无汗会非常严重,且可能伴有湿困的沉重、酸楚感。治则需大力宣通、开泄、散寒湿,纯用辛温大热之剂,麻黄汤或麻黄加术汤类方正合此象,旨在“凿井取水”,破阴寒之凝结。

术数己未年与升卦相连,卦义地中生木,升。君子以顺德,积小以高大。 象征树木从地中向上生长,有上升、通达之象。
己未年病机:土运不及则脾胃虚弱,运化不力。同样面对寒水主客加临,但因中气不足,抗邪外出之力更弱。
升卦指明了方向:必须扶助中焦,升发阳气。此时若纯用麻黄汤峻汗,恐有耗散中阳之弊。治法上需要考虑扶正解表,或于解表剂中佐入健脾之品(如白术、茯苓),或先温中后解表,或选用桂枝人参新加汤等扶正祛邪之方,以助人体阳气如树木般“升”发,托邪外出。

 

“上爻”的深刻意涵,“卦有六爻,对应上爻”,上爻代表一个卦的终极、外在、高位。太阳病的病位正在人体的最外层、最高位(肌表),而终之气是一年六气轮回的最后阶段(上爻)。因此,将太阳伤寒证置于终之气来讨论,并对应卦象的上爻,完美地将“空间病位(表)”“时间周期(终之气)”统一在“象数结构(上爻)”之中。这揭示了疾病的发生是人体小宇宙在特定时空能量节点上的失衡。
通过易经数理,为太阳伤寒证构建了一个精确的“能量指纹”“时空编码”
丙申解卦):编码了“寒包火”的病机。
壬申师卦):编码了“风邪偏盛”的病势。
乙未井卦):编码了“寒湿凝闭”的病态。
己未升卦):编码了“中虚寒盛”的病体。

 


【参考文献】

[1]《伤寒论》汉·张仲景.

[2]《伤寒来苏集》清·柯琴.

[3]《伤寒贯珠集》清·尤在泾.

[4]《黄帝内经·素问》

[5]《周易》:八卦、六十四卦的原始文本

[6]《医易通说》清·唐宗海.

[7]《周易参同契》

[8]《疫病钩沉:从运气学说论疫病的发生规律》 顾植山.

[9]《医易时空医学:用电脑测经络验证五运六气》毛小妹,白贵敦.  

[10]《开启中医之门:运气学导论》李阳波. 

[11]《思考中医》刘力红. 

[12]《中医太极观》、《周易与中医》田合禄.  

 

金·成无己《注解伤寒论》


 

经曰∶凡伤于寒,则为病热,为寒气客于经中,阳经怫结而成热也。中风即发热者,风为阳也。及伤寒云,或已发热,或未发热,以寒为阴邪,不能即热,郁而方变热也。风则伤卫,寒则伤荣,卫虚者恶风,荣虚者恶寒,荣伤寒者,必恶寒也。气病者则麻,血病者则痛。风令气缓,寒令气逆,体痛呕逆者,荣中寒也。经曰∶脉盛身寒,得之伤寒,脉阴阳俱紧者,知其伤寒也。
 

清·吴谦《医宗金鉴》


太阳病,即上篇首条脉浮,头项强痛,恶寒之谓也。荣,表阴也。寒,阴邪也。寒邪伤人则荣受之,从其类也。已发热者,寒邪束于皮毛,元府闭密,阳气郁而为热也。
未发热者,寒邪初入,尚未郁而为热,顷之即发热也。恶寒者,为寒所伤,故恶之也。必恶寒者,谓不论已热未热,而必恶寒也。寒入其经,故体痛也。胃中之气被寒外束不能发越,故呕逆也。寒性劲急,故脉阴阳俱紧也。此承上篇首条言太阳病,又兼此脉此证者,名曰伤寒。以为伤寒病之提纲。后凡称伤寒者,皆指此脉证而言也。
方有执曰:或者,未定之辞;必者,定然之谓。曰或曰必者,言发热早晚不一,而恶寒则定然即见也。

喻昌曰:仲景虑恶寒、体痛、呕逆、又未发热,恐误认为阴经之证,故早于篇首揭明此语以辨之。
程应旄曰:伤寒阴阳俱紧之脉,大不同于中风阳浮而阴弱之缓脉矣。证与脉兼得其实,然后乃得正其名曰,此太阳伤寒之病,而非中风所能混也。
魏荔彤曰:伤寒中风同一浮脉,而彼为浮缓,此为浮紧;阳邪舒散故缓,阴邪劲急故紧。同为在表之浮,而一缓一紧,风寒回异矣。


清·柯琴《伤寒来苏集》


太阳受病,当一二日发,故有即发热者,或有至二日发者。盖寒邪凝敛,热不遽发,非若风邪易于发热耳。然即发热之迟速,则其人所禀阳气之多寡,所伤寒邪之浅深,因可知矣。然虽有已发、未发之不齐,而恶寒、体痛、呕逆之症,阴阳俱紧之脉先见,即可断为太阳之伤寒,而非中风矣。恶寒本太阳本症,而此复言者,别于中风之恶寒也。中风因见风而兼恶寒,伤寒则无风而更恶寒矣。寒邪外束,故体痛,寒邪内侵,故呕逆。寒则令脉紧,阴阳指浮沉而言,不专指尺寸也。然天寒不甚,而伤之轻者,亦有身不疼、脉浮缓者矣。

转载请注明出处。

江满春二维码:

江满春二维码

本文赞赏码:

赞赏码

温馨提示:黄帝外灸网站的发展离不开您的支持!如果您喜欢国学,觉得本文对您有用,请打开微信扫一扫上面的赞赏码,鼓励本站继续创作!

1.本站遵循行业规范,任何转载的稿件都会明确标注作者和来源;2.本站的原创文章,请转载时务必注明文章作者和来源,不尊重原创的行为我们将追究责任;3.作者投稿可能会经我们编辑修改或补充。

相关文章
  • 《伤寒论》第1条 太阳之为病,脉浮,头项强痛而恶寒

    2020-05-23 08:15

网友点评

添加新评论