【原文3】太阳病,或已发热,或未发热,必恶寒,体痛,呕逆,脉阴阳俱紧者,名曰伤寒。
【前言】本条经文是对太阳病伤寒证的论述,首先概定疾病起于终之气,也暴发于终之气。起病主气为太阳,客气为阳明,但暴发疾病时,主客之气均为太阳。伤寒证其病因、症状以及脉象特征,以“寒”、“痛”、“呕”、“紧”为主。在临床实践中,对于太阳病伤寒证的治疗,需要根据患者的具体病情,采用相应的治疗方法,以驱邪外出,恢复人体正气。
本条经文细玩特点:“寒”字是打开本条经文的钥匙,因寒则体痛,因寒则恶寒,因寒则呕逆,因寒则脉紧。
【前言】本条经文是对太阳病伤寒证的论述,首先概定疾病起于终之气,也暴发于终之气。起病主气为太阳,客气为阳明,但暴发疾病时,主客之气均为太阳。伤寒证其病因、症状以及脉象特征,以“寒”、“痛”、“呕”、“紧”为主。在临床实践中,对于太阳病伤寒证的治疗,需要根据患者的具体病情,采用相应的治疗方法,以驱邪外出,恢复人体正气。
本条经文细玩特点:“寒”字是打开本条经文的钥匙,因寒则体痛,因寒则恶寒,因寒则呕逆,因寒则脉紧。
第一、“太阳病”,广义“太阳”是指终之气的主气与客气,客气则是邪气侵袭人体之主要因素。“太阳病”是在终之气时间段,寒邪攻击人体太阳经络系统,而太阳经与体表关系密切,是外邪入侵人体的首道防线。太阳病通常指的是外感病初期,邪气侵袭太阳经所引起的病症。
第二、“或已发热,或未发热”本句经文表达了一种不确定性或选择性的状态,用于描述某种情境下发热的可能性。“或已发热”指的是可能已经出现了发热的症状或状态,“或未发热”则指的是可能还没有出现发热的症状或状态。这两个短语通过“或”字连接,表示在某种情境下,发热的状态是不确定的,可能是已经发热,也可能是尚未发热。
其次,从语境上来看,这句话可能用于描述某种疾病或身体状况下的发热情况。例如,在医学诊断中,医生可能会根据患者的症状和体征来判断其是否发热。由于发热是许多疾病的常见症状,但并非所有疾病都会导致发热,因此医生需要综合考虑患者的具体情况来做出判断。
说明在太阳病伤寒证病症初期,患者的体温可能已经出现升高,也可能尚未升高。这反映了疾病发展的不同阶段或个体差异。
第三、“必恶寒”,这是太阳病伤寒证的一个重要特征。恶寒指的是患者自觉寒冷,即使外界环境并不寒冷,患者也会感到寒冷刺骨。这是外邪侵袭,正气与之抗争,导致体表阳气被遏,卫阳不能温煦肌表所致。
第四、“体痛”,也是太阳病伤寒证的常见症状。由于外邪侵袭,太阳经气不利,气血运行受阻,导致身体出现疼痛。这种疼痛可能表现为全身酸痛、关节疼痛等。
第五、“呕逆”,指的是呕吐和呃逆的症状。在太阳病伤寒证中,外邪侵袭,影响脾胃功能,导致胃气上逆,从而出现呕吐和呃逆。
第六、“脉阴阳俱紧者”,是对太阳病伤寒证脉象的描述。把脉分为寸、关、尺三部,寸部属阳,尺部属阴。阴阳俱紧指的是寸关尺三部的脉象都呈现出紧象,即脉象紧张有力,如按绷紧的绳索。这种脉象反映了寒邪侵袭,气血凝滞,正气与之抗争的病理状态。
第七、“名曰伤寒”,是对上述太阳病伤寒证的总结,指出这些症状统称为伤寒。伤寒是一种外感病,主要由寒邪侵袭人体所致,其症状包括恶寒、体痛、呕逆以及脉象紧等。
第二、“或已发热,或未发热”本句经文表达了一种不确定性或选择性的状态,用于描述某种情境下发热的可能性。“或已发热”指的是可能已经出现了发热的症状或状态,“或未发热”则指的是可能还没有出现发热的症状或状态。这两个短语通过“或”字连接,表示在某种情境下,发热的状态是不确定的,可能是已经发热,也可能是尚未发热。
其次,从语境上来看,这句话可能用于描述某种疾病或身体状况下的发热情况。例如,在医学诊断中,医生可能会根据患者的症状和体征来判断其是否发热。由于发热是许多疾病的常见症状,但并非所有疾病都会导致发热,因此医生需要综合考虑患者的具体情况来做出判断。
说明在太阳病伤寒证病症初期,患者的体温可能已经出现升高,也可能尚未升高。这反映了疾病发展的不同阶段或个体差异。
第三、“必恶寒”,这是太阳病伤寒证的一个重要特征。恶寒指的是患者自觉寒冷,即使外界环境并不寒冷,患者也会感到寒冷刺骨。这是外邪侵袭,正气与之抗争,导致体表阳气被遏,卫阳不能温煦肌表所致。
第四、“体痛”,也是太阳病伤寒证的常见症状。由于外邪侵袭,太阳经气不利,气血运行受阻,导致身体出现疼痛。这种疼痛可能表现为全身酸痛、关节疼痛等。
第五、“呕逆”,指的是呕吐和呃逆的症状。在太阳病伤寒证中,外邪侵袭,影响脾胃功能,导致胃气上逆,从而出现呕吐和呃逆。
第六、“脉阴阳俱紧者”,是对太阳病伤寒证脉象的描述。把脉分为寸、关、尺三部,寸部属阳,尺部属阴。阴阳俱紧指的是寸关尺三部的脉象都呈现出紧象,即脉象紧张有力,如按绷紧的绳索。这种脉象反映了寒邪侵袭,气血凝滞,正气与之抗争的病理状态。
第七、“名曰伤寒”,是对上述太阳病伤寒证的总结,指出这些症状统称为伤寒。伤寒是一种外感病,主要由寒邪侵袭人体所致,其症状包括恶寒、体痛、呕逆以及脉象紧等。
金·成无己《注解伤寒论》
经曰∶凡伤于寒,则为病热,为寒气客于经中,阳经怫结而成热也。中风即发热者,风为阳也。及伤寒云,或已发热,或未发热,以寒为阴邪,不能即热,郁而方变热也。风则伤卫,寒则伤荣,卫虚者恶风,荣虚者恶寒,荣伤寒者,必恶寒也。气病者则麻,血病者则痛。风令气缓,寒令气逆,体痛呕逆者,荣中寒也。经曰∶脉盛身寒,得之伤寒,脉阴阳俱紧者,知其伤寒也。
清·吴谦《医宗金鉴》
太阳病,即上篇首条脉浮,头项强痛,恶寒之谓也。荣,表阴也。寒,阴邪也。寒邪伤人则荣受之,从其类也。已发热者,寒邪束于皮毛,元府闭密,阳气郁而为热也。
未发热者,寒邪初入,尚未郁而为热,顷之即发热也。恶寒者,为寒所伤,故恶之也。必恶寒者,谓不论已热未热,而必恶寒也。寒入其经,故体痛也。胃中之气被寒外束不能发越,故呕逆也。寒性劲急,故脉阴阳俱紧也。此承上篇首条言太阳病,又兼此脉此证者,名曰伤寒。以为伤寒病之提纲。后凡称伤寒者,皆指此脉证而言也。
方有执曰:或者,未定之辞;必者,定然之谓。曰或曰必者,言发热早晚不一,而恶寒则定然即见也。
方有执曰:或者,未定之辞;必者,定然之谓。曰或曰必者,言发热早晚不一,而恶寒则定然即见也。
喻昌曰:仲景虑恶寒、体痛、呕逆、又未发热,恐误认为阴经之证,故早于篇首揭明此语以辨之。
程应旄曰:伤寒阴阳俱紧之脉,大不同于中风阳浮而阴弱之缓脉矣。证与脉兼得其实,然后乃得正其名曰,此太阳伤寒之病,而非中风所能混也。
魏荔彤曰:伤寒中风同一浮脉,而彼为浮缓,此为浮紧;阳邪舒散故缓,阴邪劲急故紧。同为在表之浮,而一缓一紧,风寒回异矣。
清·柯琴《伤寒来苏集》
太阳受病,当一二日发,故有即发热者,或有至二日发者。盖寒邪凝敛,热不遽发,非若风邪易于发热耳。然即发热之迟速,则其人所禀阳气之多寡,所伤寒邪之浅深,因可知矣。然虽有已发、未发之不齐,而恶寒、体痛、呕逆之症,阴阳俱紧之脉先见,即可断为太阳之伤寒,而非中风矣。恶寒本太阳本症,而此复言者,别于中风之恶寒也。中风因见风而兼恶寒,伤寒则无风而更恶寒矣。寒邪外束,故体痛,寒邪内侵,故呕逆。寒则令脉紧,阴阳指浮沉而言,不专指尺寸也。然天寒不甚,而伤之轻者,亦有身不疼、脉浮缓者矣。
转载请注明出处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