【原文104】伤寒十三日不解,胸胁满而呕,日晡所发潮热,已而微利。此本柴胡证,下之以不得利,今反利者,知医以丸药下之,此非其治也。潮热者,实也,先宜小柴胡汤以解外,后以柴胡加芒消汤主之。
柴胡加芒硝汤方
柴胡二两十六铢 黄芩一两 人参一两 甘草一两(炙) 生姜一两(切) 半夏二十铢(本云五枚,洗) 大枣四枚(擘) 芒硝二两
右八味,以水四升,煮取二升,去滓,内芒硝,更煮微沸,分温再服。不解,更作。
柴胡加芒硝汤方
柴胡二两十六铢 黄芩一两 人参一两 甘草一两(炙) 生姜一两(切) 半夏二十铢(本云五枚,洗) 大枣四枚(擘) 芒硝二两
右八味,以水四升,煮取二升,去滓,内芒硝,更煮微沸,分温再服。不解,更作。
【前言】本条经文首先锁定少阳相火寅类的六气人群,患得太阳病少阳伤寒兼热盛胃闭证,疾病起于大寒节气前第十三天的乙亥日,疾病暴发的时间在三之气大暑节气前第十三天的甲戌日,少阳伤寒证不见痊愈。
既而又出现“胸胁满而呕,日晡所发潮热。”如果是热盛胃闭证,大便应该胃胀大便不通,竟而大便微溏,为何见“微利”呢?
这本是大柴胡汤证,“心下急”,如果便用大柴胡汤治疗,是不会出现腹泻的,应该出现胃胀大便不通,病人反而出现大便微溏,有类似腹泻之症状。
其原因是医者用大陷胸丸治疗,并没有对症治疗。“此非其治也”医生为何出现如此荒唐的错误呢?
其一医者辨人错误,甲子是少阴君火子类六气人群;其二辨疾病时间错误,大陷胸丸证是疾病起于终之气甲子日,疾病暴发于五之气的乙丑日;其三、辨证错误,大陷胸丸是治疗太阳病阳明热喘证。
既然出现错误,那又如何化解呢?病情虽复杂点,须分批分次解决。肠胃之实热的胃闭证,则会有潮热之表现,这个问题先放下。宜先解决“胸胁满而呕”的问题,用小柴胡汤解决少阳伤寒证。
再解决“日晡所发潮热”的热盛胃闭证,“后以柴胡加芒硝汤主之。”用柴胡加芒硝汤和解,实则是小柴胡汤加芒硝,用芒硝的目的是因小肠燥热,饮食蓄积,阻塞于肠之中,而出现“日晡所发潮热”并非阳明腑证。须鉴别大柴胡汤证是有阳而无阴“心下急”将人参换芍药,加枳实救急。
本条经文细玩特点:鉴别热盛胃闭与阳明腑实“日晡所发潮热”,热盛胃闭必兼见少阳伤寒证“胸胁满而呕”。阳明腑实必见“不大便五六日,上至十余日,不恶寒,独语如见鬼状。”等神乱之症状。
第一、“伤寒十三日不解,胸胁满而呕,日晡所发潮热,已而微利。”解读经文我们要带着问题找答案,何人得病?何时患病?患得什么病?有哪些临床表现?
首先锁定少阳相火寅类的六气人群。“伤寒”二字,是指患得太阳病少阳伤寒兼热盛胃闭证。
其病时间:关于“十三日不解” ,“十三日”是一个一语双关的时间,既是起病时间,又是暴发疾病时,没有象上条经文时间不是非常肯定“十余日”,明确指出疾病暴发的时间在三之气大暑节气前第十三天的甲戌日,主位少徵火。客气太阳水。中见土运。天政布。寒气行。雨乃降。民病寒。反热中。痈疽。注下。心热瞀闷。不治者死。宜治太阳之客。
疾病起于大寒节气前第十三天的乙亥日。主位太羽水。客气少阳火。中见金运。畏火司令。阳乃大化。蛰虫出见。流水不冰。地气夫发。草乃生。人乃舒。其病温厉。宜治少阳之客。
“不解”是指少阳伤寒证不见痊愈,其症状又是什么样的呢?看下一句。
“胸胁满而呕,日晡所发潮热”我们在读伤寒论第五条时,经文是这样描述的:“伤寒二三日,阳明、 少阳证不见者,为不传也。”七日不解为一候,传阳明,十四日不解为二候,传少阳。并且有少阳表现:“胸胁满而呕”,有肠胃之实热的热盛胃闭证表现:“日晡所发潮热。”
①晡,申时,即下午三时至五时。潮热,指病人每天到了一定时候,体温就会上升,全身出汗的病症。因有如潮汐般准时,故称为“潮热”。
“已而微利”如果是热盛胃闭证,大便应该不通呀,竟而是大便微溏。为何见“微利”呢?看下句分讲。
第二、“此本柴胡证,下之以不得利,今反利者,知医以丸药下之,此非其治也。”这本是大柴胡汤证,“下之”,并非指下法,而是指“心下急”,如果便用大柴胡汤治疗,是不会腹泻的。
①以,嵌小畜卦,其数丁巳,小畜卦的错卦是雷地豫卦,其数是丁亥,是指少阳相火寅类六气人群,其病起于终之气丁亥日,暴发于三之气的丙戌日。
“今反利者”病人反而出现腹泻拉肚子的情况。
“知医以丸药下之,此非其治也。”知道医生用大陷胸丸治疗,并没有对症治疗。“此非其治也”医生为何出现如此荒唐的错误呢?
①下,嵌坤卦,其数甲子,第一医者辨人错误,甲子是少阴君火子类六气人群,第二辨疾病时间错误。大陷胸丸证是疾病起于终之气甲子日,疾病暴发于五之气的乙丑日。第三、辨证错误。大陷胸丸是治疗太阳病阳明热喘证。
既然出现错误,那又如何化解呢?
第三、“潮热者,实也,先宜小柴胡汤以解外,后以柴胡加芒硝汤主之。”病情虽复杂点,分批分次解决即可,肠胃之实热的胃闭证,则会有潮热之表现,这个问题先放下。宜先解决“胸胁满而呕”的问题,用小柴胡汤解决少阳伤寒证。
①“宜”字嵌泰卦,“外”字嵌否卦。
再解决“潮热”的热盛胃闭证,“后以柴胡加芒硝汤主之。”用柴胡加芒硝汤和解,实则是小柴胡汤加芒硝。用芒硝的目的是因小肠燥热,饮食蓄积,阻塞于肠之中,而出现“日晡所发潮热”并非阳明腑证。与大柴胡汤是有阳而无阴“心下急”将人参换芍药,加枳实救急。
成无己:“伤寒十三日,再传经尽,当解之时也。若不解,胸胁满而呕者,邪气犹在表里之间,此为柴胡汤证。
若以柴胡汤下之, 则更无潮热自利。医反以丸药下之, 虚其肠胃,邪气乘虚入腑, 日哺所发潮热,热已而利也。 潮热虽为热实,然胸胁之邪未已,故先与小柴胡汤以解外,后以柴胡加芒硝以下胃热。”
既而又出现“胸胁满而呕,日晡所发潮热。”如果是热盛胃闭证,大便应该胃胀大便不通,竟而大便微溏,为何见“微利”呢?
这本是大柴胡汤证,“心下急”,如果便用大柴胡汤治疗,是不会出现腹泻的,应该出现胃胀大便不通,病人反而出现大便微溏,有类似腹泻之症状。
其原因是医者用大陷胸丸治疗,并没有对症治疗。“此非其治也”医生为何出现如此荒唐的错误呢?
其一医者辨人错误,甲子是少阴君火子类六气人群;其二辨疾病时间错误,大陷胸丸证是疾病起于终之气甲子日,疾病暴发于五之气的乙丑日;其三、辨证错误,大陷胸丸是治疗太阳病阳明热喘证。
既然出现错误,那又如何化解呢?病情虽复杂点,须分批分次解决。肠胃之实热的胃闭证,则会有潮热之表现,这个问题先放下。宜先解决“胸胁满而呕”的问题,用小柴胡汤解决少阳伤寒证。
再解决“日晡所发潮热”的热盛胃闭证,“后以柴胡加芒硝汤主之。”用柴胡加芒硝汤和解,实则是小柴胡汤加芒硝,用芒硝的目的是因小肠燥热,饮食蓄积,阻塞于肠之中,而出现“日晡所发潮热”并非阳明腑证。须鉴别大柴胡汤证是有阳而无阴“心下急”将人参换芍药,加枳实救急。
本条经文细玩特点:鉴别热盛胃闭与阳明腑实“日晡所发潮热”,热盛胃闭必兼见少阳伤寒证“胸胁满而呕”。阳明腑实必见“不大便五六日,上至十余日,不恶寒,独语如见鬼状。”等神乱之症状。
第一、“伤寒十三日不解,胸胁满而呕,日晡所发潮热,已而微利。”解读经文我们要带着问题找答案,何人得病?何时患病?患得什么病?有哪些临床表现?
首先锁定少阳相火寅类的六气人群。“伤寒”二字,是指患得太阳病少阳伤寒兼热盛胃闭证。
其病时间:关于“十三日不解” ,“十三日”是一个一语双关的时间,既是起病时间,又是暴发疾病时,没有象上条经文时间不是非常肯定“十余日”,明确指出疾病暴发的时间在三之气大暑节气前第十三天的甲戌日,主位少徵火。客气太阳水。中见土运。天政布。寒气行。雨乃降。民病寒。反热中。痈疽。注下。心热瞀闷。不治者死。宜治太阳之客。
疾病起于大寒节气前第十三天的乙亥日。主位太羽水。客气少阳火。中见金运。畏火司令。阳乃大化。蛰虫出见。流水不冰。地气夫发。草乃生。人乃舒。其病温厉。宜治少阳之客。
“不解”是指少阳伤寒证不见痊愈,其症状又是什么样的呢?看下一句。
“胸胁满而呕,日晡所发潮热”我们在读伤寒论第五条时,经文是这样描述的:“伤寒二三日,阳明、 少阳证不见者,为不传也。”七日不解为一候,传阳明,十四日不解为二候,传少阳。并且有少阳表现:“胸胁满而呕”,有肠胃之实热的热盛胃闭证表现:“日晡所发潮热。”
①晡,申时,即下午三时至五时。潮热,指病人每天到了一定时候,体温就会上升,全身出汗的病症。因有如潮汐般准时,故称为“潮热”。
“已而微利”如果是热盛胃闭证,大便应该不通呀,竟而是大便微溏。为何见“微利”呢?看下句分讲。
第二、“此本柴胡证,下之以不得利,今反利者,知医以丸药下之,此非其治也。”这本是大柴胡汤证,“下之”,并非指下法,而是指“心下急”,如果便用大柴胡汤治疗,是不会腹泻的。
①以,嵌小畜卦,其数丁巳,小畜卦的错卦是雷地豫卦,其数是丁亥,是指少阳相火寅类六气人群,其病起于终之气丁亥日,暴发于三之气的丙戌日。
“今反利者”病人反而出现腹泻拉肚子的情况。
“知医以丸药下之,此非其治也。”知道医生用大陷胸丸治疗,并没有对症治疗。“此非其治也”医生为何出现如此荒唐的错误呢?
①下,嵌坤卦,其数甲子,第一医者辨人错误,甲子是少阴君火子类六气人群,第二辨疾病时间错误。大陷胸丸证是疾病起于终之气甲子日,疾病暴发于五之气的乙丑日。第三、辨证错误。大陷胸丸是治疗太阳病阳明热喘证。
既然出现错误,那又如何化解呢?
第三、“潮热者,实也,先宜小柴胡汤以解外,后以柴胡加芒硝汤主之。”病情虽复杂点,分批分次解决即可,肠胃之实热的胃闭证,则会有潮热之表现,这个问题先放下。宜先解决“胸胁满而呕”的问题,用小柴胡汤解决少阳伤寒证。
①“宜”字嵌泰卦,“外”字嵌否卦。
再解决“潮热”的热盛胃闭证,“后以柴胡加芒硝汤主之。”用柴胡加芒硝汤和解,实则是小柴胡汤加芒硝。用芒硝的目的是因小肠燥热,饮食蓄积,阻塞于肠之中,而出现“日晡所发潮热”并非阳明腑证。与大柴胡汤是有阳而无阴“心下急”将人参换芍药,加枳实救急。
成无己:“伤寒十三日,再传经尽,当解之时也。若不解,胸胁满而呕者,邪气犹在表里之间,此为柴胡汤证。
若以柴胡汤下之, 则更无潮热自利。医反以丸药下之, 虚其肠胃,邪气乘虚入腑, 日哺所发潮热,热已而利也。 潮热虽为热实,然胸胁之邪未已,故先与小柴胡汤以解外,后以柴胡加芒硝以下胃热。”
转载请注明出处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