【前言】本条经文首先锁定患病之人是少阴君火的午类六气人群,提醒医者不可使用灸法,否则火邪内攻,耗血伤阴,导致咽喉干燥;同时热伤血络,迫血妄行,从而引发吐血。
本条经文细玩特点:以“因火而动”之“动”字,是打开本条经文的钥匙,总结如下:
1、表实证与灸法的禁忌 :表实证是实证的一种,表现为邪气在表,阳气闭郁。此时应使用发汗解表法来疏散邪气。而灸法属于补法,多用于治疗虚寒证,因此不适用于表实证。
2、火邪内攻的机理 :在实证热甚的情况下使用灸法,会导致火邪内攻,耗血伤阴。这是因为灸法本身具有温热作用,能够助阳散寒,但在实证热甚的情况下使用,反而会助长热邪,导致火邪内攻。
3、咽燥吐血的病理 :由于火邪内攻,耗血伤阴,导致咽喉干燥;同时热伤血络,迫血妄行,从而引发吐血。这是火邪内攻后常见的病理变化。
第一、“脉浮,热甚 ”首先锁定患病之人少阴君火午类的六气人群,概定疾病起于终之气冬至节气后的第六天甲子日,主气为太阳,客气为阳明,疾病暴发于五之气霜降节气后第六天的乙丑日,主气客气均为阳明,病人患得太阳病阳明伤寒实热证。其病人“脉象浮”表示病邪在表;发热严重,说明不仅有表邪,而且热邪已经较为深入,可能已经有入里化热之象。因为单纯的表证,虽然发热,但寒热相当,发热一般不会很厉害。如果发热程度超乎寻常,就要考虑里热。这里的里热仅指阳明里热,但不包括少阳之热。鉴别以节气之令,太过不及的时间作界定。
第二、“反灸之” 在脉浮热甚的情况下,应该使用发汗解表法来疏散邪气,却反而使用了艾灸的方法。艾灸是火攻的一种,也是古代常用的治病方法,而且是流传至今的少数几种火攻方法之一。不过,古代的灸法比较厉害,现代的灸法比较温和,但不管是古代的灸法还是现代的灸法,对于实热火旺、阴虚火旺的体质都是不适合的。
第三、“此为实 ”这里的“实”指的是实证,即表邪闭郁,阳气不宣的表实证。
第四、“实以虚治 ”指的是医者治疗实证时误用了治虚症的方法。艾灸之法能温阳散寒,多用于治疗里虚寒证或寒湿痹证,而此处为表实证,故曰“实以虚治”。
第五、“因火而动 ”指里热因为外来之火而更加炽热。艾灸属于温热疗法,在实证热甚的情况下使用,无疑会助长热邪。
①动,嵌坤卦,其数甲子,对于少阴君火午类的六气人来说,疾病起于终之气冬至节气后第六天的甲子日。主位太羽水。客气阳明金。中见土运。土能生金。金能生水。三气相得。而行顺化。燥令行。余火内格。民病肿於上。咳喘。甚则血溢。寒气数举。则霜雾翳。病生皮腠。内舍於胁。下连少腹而作寒中。宜治阳明之客。
疾病暴发于五之气霜降节气后第六天的乙丑日。主位少商金。客气阳明金。中见金运。金居金位。与岁运同。岁之司气也。是为素化。金气至此。秋气治正。惨令已行。寒露下。霜乃早降。草木黄落。寒气及体。民病皮腠。君子所居宜以周密。其法宜治阳明之客。
第六、“必咽燥吐血” 由于火热亢盛,灼伤津液,导致咽喉干燥;同时热伤血络,迫血妄行,从而引发吐血。
转载请注明出处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