【原文110】太阳病二日,反躁,反熨其背而大汗出,火热入胃,胃中水竭,躁烦,必发谵语。十余日,振栗,自下利者,此为欲解也。故其汗从腰以下不得汗,欲小便不得,反呕,欲失溲,足下恶风,大便硬,小便当数而反不数及不多,大便已,头卓然而痛,其人足心必热,谷气下流故也。
【前言】本条经文内容比较多,叙述比较复杂,为了让后学者读懂:
1、患病之人少阴君火午类的六气人群。
2、患得太阳病阳明伤寒兼阳明胃热证。
3、时间:疾病起于终之气小寒节气后第二天的丙子日,暴发于五之气立冬节气后第二天的丁丑日。
4、人为错误:其病“反躁”本应与大青龙汤和解,而医者错误的使用热敷病人背部取汗,致“火热入胃”,人为导致疾病由太阳急传阳明之里。火邪植入胃中后,导致胃热津亏,热扰心神,神明躁动,亦发神乱而谵语。
5、自愈者,因人而异:过了“十余日”,二候阳明之时,是阳明正气蓄积力量,火邪渐衰,胃中津液渐复。
①对于少阴君火庚午类的六气人群,阳明正气有自动修复能力,在机体正气调节时,出现的颤抖,医生可提前告诉病人,是排病反应,不必惊慌。
②对于少阴君火壬午类六气人群来说,“自下利”即是拉肚子,腹泻的情况,阳明正气蓄积,火邪随泻下,排出体外,也是身体阳明正气调节时的排病反应,不必惊慌。
6、对于庚午人群,不能自愈与自愈的原因:
①如果病人仅上半身出汗,腰以下不出汗,是因热敷伤津而不能周身汗出,火邪入胃,热迫津亏,仅见身体上部汗出。
②反呕:因阳明热盛,导致胃气上逆。
③无小便与失溲:因阳明胃热,阴津损伤比较明显,导致阴津不得下行,阳明正气蓄积力量不够,正气尚未修复,故无小便。而小便不自觉地流出来,一是阳明胃热下迫大肠, 导致大肠开合水职失司;二是阳明胃热下注膀胱,影响膀胱气化、固摄不得所主。
④大便干,小便数,因阳明热结下移大肠,导致前、后阴津液分布不均,而偏走于膀胱,大便干硬,小便多数。最后因疾病转归而“反”,小便少而大便已。
⑤足下恶风与足心热;阳气不通,足怕风,今阳气通,足心必热,胃阳因阴津恢复、邪热散而温养全身。
本条经文细玩特点:重点突出四个因错而“反”,是打开本条经文的钥匙。一因节令六气互换而“反”,二因医者判断治疗失误而“反”;三因火热入胃而“反”;四因疾病转归而“反”,小便少而大便已。
1、患病之人少阴君火午类的六气人群。
2、患得太阳病阳明伤寒兼阳明胃热证。
3、时间:疾病起于终之气小寒节气后第二天的丙子日,暴发于五之气立冬节气后第二天的丁丑日。
4、人为错误:其病“反躁”本应与大青龙汤和解,而医者错误的使用热敷病人背部取汗,致“火热入胃”,人为导致疾病由太阳急传阳明之里。火邪植入胃中后,导致胃热津亏,热扰心神,神明躁动,亦发神乱而谵语。
5、自愈者,因人而异:过了“十余日”,二候阳明之时,是阳明正气蓄积力量,火邪渐衰,胃中津液渐复。
①对于少阴君火庚午类的六气人群,阳明正气有自动修复能力,在机体正气调节时,出现的颤抖,医生可提前告诉病人,是排病反应,不必惊慌。
②对于少阴君火壬午类六气人群来说,“自下利”即是拉肚子,腹泻的情况,阳明正气蓄积,火邪随泻下,排出体外,也是身体阳明正气调节时的排病反应,不必惊慌。
6、对于庚午人群,不能自愈与自愈的原因:
①如果病人仅上半身出汗,腰以下不出汗,是因热敷伤津而不能周身汗出,火邪入胃,热迫津亏,仅见身体上部汗出。
②反呕:因阳明热盛,导致胃气上逆。
③无小便与失溲:因阳明胃热,阴津损伤比较明显,导致阴津不得下行,阳明正气蓄积力量不够,正气尚未修复,故无小便。而小便不自觉地流出来,一是阳明胃热下迫大肠, 导致大肠开合水职失司;二是阳明胃热下注膀胱,影响膀胱气化、固摄不得所主。
④大便干,小便数,因阳明热结下移大肠,导致前、后阴津液分布不均,而偏走于膀胱,大便干硬,小便多数。最后因疾病转归而“反”,小便少而大便已。
⑤足下恶风与足心热;阳气不通,足怕风,今阳气通,足心必热,胃阳因阴津恢复、邪热散而温养全身。
本条经文细玩特点:重点突出四个因错而“反”,是打开本条经文的钥匙。一因节令六气互换而“反”,二因医者判断治疗失误而“反”;三因火热入胃而“反”;四因疾病转归而“反”,小便少而大便已。
第一、“太阳病二日,反躁”本句经文首先锁定少阴君火午类六气人群,患得太阳病阳明伤寒证兼阳明胃热证。“二日”是指疾病起于终之气小寒节气后第二天的丙子日,暴发于五之气立冬节气后第二天的丁丑日。
“反躁”,前句是指太阳病在表,后句之“躁”为阳明热证,本条经文直奔主题太阳病阳明伤寒证。
①反,第一个“反”字,六气节气交换颠倒而“反”。虽疾病时间有异,但主客之气以及主客互换亦相同,即可用大青龙汤和解。举例:壬午与丙子两个术数。
②躁,嵌巽卦,其数壬午。其数有两个意思:一是锁定少阴君火午类六气人群;二是指38条“不汗出而烦躁,”大青龙汤证。其病起于终之气小寒节气后第九天的壬午日,暴发于五之气立冬节气后第九天的癸未日。丙子术数,在上面已讲解。
第二、“反熨其背而大汗出,火热入胃”,第二个“反”字,是指医者在治疗方案“反”,不用汗法治疗,而是用热敷病人背部取汗,“熨”热敷的意思。“火热入胃”,人为导致疾病由太阳急传阳明之里,原本“太阳病二日”病在表,错误的治疗方案,火邪植入人体之阳明胃经,故此提醒医者,当主气是太阳,客气为阳明时,病人患有外感,慎用热敷,艾灸等,防邪气由外而传内。
第三、“胃中水竭,躁烦,必发谵语”,火邪植入胃中,胃阳明热盛,导致胃热津亏,胃气已绝,热扰心神,神明躁动,亦发神乱而谵语。
①语,颐卦,其数丙子。概定疾病起于终之气小寒节气后第二天的丙子日,主位太羽水。客气阳明金。中见水运。水当其位。以金相和。燥令行。余火内格。肿於上咳喘。甚则血溢。寒气数举。则雾霿翳。病生皮腠。内舍於胁。下连少腹。而作寒中。地将易也。宜治阳明之客。
暴发于五之气立冬节气后第二天的丁丑日。主位太商金。客气阳明金。中见木运。金气得位。惨令已行。寒露下。霜乃早降。草木黄落。寒气及体。君子周密。民病皮腠。宜治阳明之客。
第四、“十余日振慄,自下利者,此为欲解也”,过了“十余日”,二候阳明之时,是阳明正气蓄积力量,火邪渐衰,胃中津液渐复。
“振慄”理解为颤抖,也可以理解邪正相搏,阳明正气有自动调节功能,“振慄”也称为校正平衡。
①振,嵌蛊卦,其数丁未,因为蛊卦的错卦是随卦,其数是丁丑。丑末相冲,邪正相搏,正气渐长,火邪渐衰,邪去身安。
②“振”,还嵌恒卦,其数庚午,是指少阴君火庚午类的六气人群,阳明正气有自动修复能力,在机体正气调节时,出现的颤抖,医生可提前告诉病人,是排病反应,不必惊慌。
“自下利者,此为欲解也”对于少阴君火壬午类六气人群来说,“自下利”即是拉肚子,腹泻的情况,阳明正气蓄积,火邪随泻下,排出体外,也是身体阳明正气调节时的排病反应,不必惊慌。
①利,嵌贲卦,其数癸丑,因为贲卦的错卦是困卦,其数癸未。丑末相冲,邪正相搏,阳明正气渐长,火邪渐衰,邪随泻下,排出体外。
但医者须明白,无论是“振慄”,还是“自下利”,都不是你热敷的功劳,而是病人自身阳明正气修复,自我调节而痊愈,和你医者,没有半毛钱关系。
第五、“故其汗从腰以下不得汗”,本句经文分析:自汗出,提示病已解,如果病人仅是上半身出汗,腰以下不出汗,是因热敷伤津而不能周身汗出,火邪入胃,热迫津亏,仅见身体上部汗出。
①以,嵌明夷卦,其数辛丑,是指少阴君火庚午类的六气人群,如果仅上半身出汗,说明其阳明正气蓄积力量不够。因为明夷卦的错卦是讼卦,其数辛未。是指疾病暴发时间。
第六、“欲小便不得”,因阳明胃热,阴津损伤比较明显,导致阴津不得下行,阳明正气蓄积力量不够,正气尚未修复,故无小便。
第七、“反呕,欲失溲,足下恶风,”第三个“反”字,是指症“反”。“反呕”病人症状是因阳明热盛,导致胃气上逆。“失溲”,又称遗溺或小便不禁。“欲失溲”是指小便不自觉地流出来,其原因有二:一是阳明胃热下迫大肠, 导致大肠开合水职失司;二是阳明胃热下注膀胱,影响膀胱气化、固摄不得所主。
“足下恶风”是指中焦阳明胃热内盛,阻止阳气不能下行。
第八、“大便硬,小便当数,而反不数及不多,大便已,头卓然而痛。”判断阳明胃热盛衰,津液是否修复,从大小便上分析,因阳明热结下移大肠,导致前、后阴津液分布不均,而偏走于膀胱,大便干硬,小便多数,这是津液亏损,里热严重。
“而反不数及不多,大便已”第四个“反”,疾病转归而“反”。因阳明胃热,热盛津亏,阳明正气尚未修复,无津液可酿,小便不多,也不数,大便润而通畅。
“头卓然而痛。”当火邪进入半衰期,阳明正气渐复,津液自和,大便易于排出,而自愈。此种操作,是损阳而益阴,虽说阴津自和,正如成无己说:“头中阳虚,故卓然而痛。”
①已,嵌损卦,“损下益上”实则是损阳益阴。错误的使用汗法后,导致湿动而木郁。
②卓,白额的马。是指少阴君火庚午类人群,庚金,其色白。
第九、 “其人足心必热,谷气下流故也。”阳气不通,不能下行,是因火邪壅滞于中焦,故足下恶风;如今阳气通,足心必热。“谷气下流故也”谷气即胃气,谷气通于脾,是指胃阳因阴津恢复、邪热得散而能温养全身。
①“心”字,嵌复卦,“七日来复”,初九阳爻在下,初爻对应足,阳爻居阳位,这叫得位,一阳爻引领五阴爻,阳从足下起。足心必热。
成无己:“太阳病二日,则邪在表,不当发躁,而反躁者,热气行于里也。反熨其背而发汗, 大汗出,则胃中干燥,火热入胃,胃中燥热,躁烦而谵语,至十余日,振栗、自下利者,火邪势微,阴气复生,津液得复也,故为欲解。火邪去,大汗出,则愈。 若从腰以下不得汗,则津液不得下通,故欲小便不得,热气上逆而反呕也。欲失溲、足下恶风者,气不得通于下而虚也。 津液偏渗,令大便硬者,小便当数。经日: 小便数者,大便必硬也。此以火热内燥, 津液不得下通,故小便不数及不多也。若火热消,津液和,则结硬之便得润,因自大便也。便已,头卓然而痛者,先大便硬,则阳气不得下通,既得大便,则阳气降下,头中阳虚,故卓然而痛。谷气者, 阳气也。先阳气不通于下之时,足下恶风,今阳气得下,故足心热也。”
“反躁”,前句是指太阳病在表,后句之“躁”为阳明热证,本条经文直奔主题太阳病阳明伤寒证。
①反,第一个“反”字,六气节气交换颠倒而“反”。虽疾病时间有异,但主客之气以及主客互换亦相同,即可用大青龙汤和解。举例:壬午与丙子两个术数。
②躁,嵌巽卦,其数壬午。其数有两个意思:一是锁定少阴君火午类六气人群;二是指38条“不汗出而烦躁,”大青龙汤证。其病起于终之气小寒节气后第九天的壬午日,暴发于五之气立冬节气后第九天的癸未日。丙子术数,在上面已讲解。
第二、“反熨其背而大汗出,火热入胃”,第二个“反”字,是指医者在治疗方案“反”,不用汗法治疗,而是用热敷病人背部取汗,“熨”热敷的意思。“火热入胃”,人为导致疾病由太阳急传阳明之里,原本“太阳病二日”病在表,错误的治疗方案,火邪植入人体之阳明胃经,故此提醒医者,当主气是太阳,客气为阳明时,病人患有外感,慎用热敷,艾灸等,防邪气由外而传内。
第三、“胃中水竭,躁烦,必发谵语”,火邪植入胃中,胃阳明热盛,导致胃热津亏,胃气已绝,热扰心神,神明躁动,亦发神乱而谵语。
①语,颐卦,其数丙子。概定疾病起于终之气小寒节气后第二天的丙子日,主位太羽水。客气阳明金。中见水运。水当其位。以金相和。燥令行。余火内格。肿於上咳喘。甚则血溢。寒气数举。则雾霿翳。病生皮腠。内舍於胁。下连少腹。而作寒中。地将易也。宜治阳明之客。
暴发于五之气立冬节气后第二天的丁丑日。主位太商金。客气阳明金。中见木运。金气得位。惨令已行。寒露下。霜乃早降。草木黄落。寒气及体。君子周密。民病皮腠。宜治阳明之客。
第四、“十余日振慄,自下利者,此为欲解也”,过了“十余日”,二候阳明之时,是阳明正气蓄积力量,火邪渐衰,胃中津液渐复。
“振慄”理解为颤抖,也可以理解邪正相搏,阳明正气有自动调节功能,“振慄”也称为校正平衡。
①振,嵌蛊卦,其数丁未,因为蛊卦的错卦是随卦,其数是丁丑。丑末相冲,邪正相搏,正气渐长,火邪渐衰,邪去身安。
②“振”,还嵌恒卦,其数庚午,是指少阴君火庚午类的六气人群,阳明正气有自动修复能力,在机体正气调节时,出现的颤抖,医生可提前告诉病人,是排病反应,不必惊慌。
“自下利者,此为欲解也”对于少阴君火壬午类六气人群来说,“自下利”即是拉肚子,腹泻的情况,阳明正气蓄积,火邪随泻下,排出体外,也是身体阳明正气调节时的排病反应,不必惊慌。
①利,嵌贲卦,其数癸丑,因为贲卦的错卦是困卦,其数癸未。丑末相冲,邪正相搏,阳明正气渐长,火邪渐衰,邪随泻下,排出体外。
但医者须明白,无论是“振慄”,还是“自下利”,都不是你热敷的功劳,而是病人自身阳明正气修复,自我调节而痊愈,和你医者,没有半毛钱关系。
第五、“故其汗从腰以下不得汗”,本句经文分析:自汗出,提示病已解,如果病人仅是上半身出汗,腰以下不出汗,是因热敷伤津而不能周身汗出,火邪入胃,热迫津亏,仅见身体上部汗出。
①以,嵌明夷卦,其数辛丑,是指少阴君火庚午类的六气人群,如果仅上半身出汗,说明其阳明正气蓄积力量不够。因为明夷卦的错卦是讼卦,其数辛未。是指疾病暴发时间。
第六、“欲小便不得”,因阳明胃热,阴津损伤比较明显,导致阴津不得下行,阳明正气蓄积力量不够,正气尚未修复,故无小便。
第七、“反呕,欲失溲,足下恶风,”第三个“反”字,是指症“反”。“反呕”病人症状是因阳明热盛,导致胃气上逆。“失溲”,又称遗溺或小便不禁。“欲失溲”是指小便不自觉地流出来,其原因有二:一是阳明胃热下迫大肠, 导致大肠开合水职失司;二是阳明胃热下注膀胱,影响膀胱气化、固摄不得所主。
“足下恶风”是指中焦阳明胃热内盛,阻止阳气不能下行。
第八、“大便硬,小便当数,而反不数及不多,大便已,头卓然而痛。”判断阳明胃热盛衰,津液是否修复,从大小便上分析,因阳明热结下移大肠,导致前、后阴津液分布不均,而偏走于膀胱,大便干硬,小便多数,这是津液亏损,里热严重。
“而反不数及不多,大便已”第四个“反”,疾病转归而“反”。因阳明胃热,热盛津亏,阳明正气尚未修复,无津液可酿,小便不多,也不数,大便润而通畅。
“头卓然而痛。”当火邪进入半衰期,阳明正气渐复,津液自和,大便易于排出,而自愈。此种操作,是损阳而益阴,虽说阴津自和,正如成无己说:“头中阳虚,故卓然而痛。”
①已,嵌损卦,“损下益上”实则是损阳益阴。错误的使用汗法后,导致湿动而木郁。
②卓,白额的马。是指少阴君火庚午类人群,庚金,其色白。
第九、 “其人足心必热,谷气下流故也。”阳气不通,不能下行,是因火邪壅滞于中焦,故足下恶风;如今阳气通,足心必热。“谷气下流故也”谷气即胃气,谷气通于脾,是指胃阳因阴津恢复、邪热得散而能温养全身。
①“心”字,嵌复卦,“七日来复”,初九阳爻在下,初爻对应足,阳爻居阳位,这叫得位,一阳爻引领五阴爻,阳从足下起。足心必热。
成无己:“太阳病二日,则邪在表,不当发躁,而反躁者,热气行于里也。反熨其背而发汗, 大汗出,则胃中干燥,火热入胃,胃中燥热,躁烦而谵语,至十余日,振栗、自下利者,火邪势微,阴气复生,津液得复也,故为欲解。火邪去,大汗出,则愈。 若从腰以下不得汗,则津液不得下通,故欲小便不得,热气上逆而反呕也。欲失溲、足下恶风者,气不得通于下而虚也。 津液偏渗,令大便硬者,小便当数。经日: 小便数者,大便必硬也。此以火热内燥, 津液不得下通,故小便不数及不多也。若火热消,津液和,则结硬之便得润,因自大便也。便已,头卓然而痛者,先大便硬,则阳气不得下通,既得大便,则阳气降下,头中阳虚,故卓然而痛。谷气者, 阳气也。先阳气不通于下之时,足下恶风,今阳气得下,故足心热也。”
转载请注明出处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