【原文117】烧针令其汗,针处被寒,核起而赤者,必发奔豚,气从少腹上冲心者,灸其核上各一壮,与桂枝加桂汤。
桂枝加桂汤方
桂枝五两(去皮) 芍药三两 生姜三两(切) 甘草二两(炙) 大枣十二枚(擘)。
右五味,以水七升,煮取三升,去滓,温服一升。本云:桂枝汤,今加桂满五两。所以加桂者,以泄奔豚气也。
桂枝加桂汤方
桂枝五两(去皮) 芍药三两 生姜三两(切) 甘草二两(炙) 大枣十二枚(擘)。
右五味,以水七升,煮取三升,去滓,温服一升。本云:桂枝汤,今加桂满五两。所以加桂者,以泄奔豚气也。
本条细玩特点:“奔豚”词汇,是打开本条经文的钥匙。取“豚”之谐音“屯”,嵌屯卦,因寒而土弱,木郁而风动,诱发“奔豚”。
第一、“烧针令其汗 ”锁定少阴君火甲午类六气人群,患得太阳病阳明伤寒奔豚证,概定疾病起于终子气小寒节气后第十五天的戊子日,暴发于五之气立冬节气后第十五天的己丑日。医者使用烧针、温针都是指针、灸合用,针上加灸。在古代中医实践中,有时会用烧热的针刺激穴位以促使病人发汗,这是一种治疗方法。
第二、“针处被寒,核起而赤者”,“被寒”在此处可能指的是针刺部位因消毒不彻底或护理不当而感染了寒邪(即发生了感染)。“核起而赤”描述的是针刺部位红肿发硬,状如核块。
第三、“必发奔豚”,奔豚是一种中医病症,表现为自觉有气从少腹(下腹部)上冲胸咽,甚至直冲心脏,发作时非常难受,过一阵则自己平静。在《金匮要略》中,奔豚病被描述为“皆从惊恐得之”,这里的惊恐并非来自外界刺激,而是由自身脏腑功能失调、气血逆乱等病理变化导致的神经症状。
瘀血、痰饮等病均可导致自身的惊恐发作,误治,尤其发汗太过,特别容易导致发惊恐,引发奔豚症状。
①豚,谐音屯(tun),其意为小山,土堆,引申对应人体之胃。屯(zhun)卦,其数戊子。其病起于终之气小寒节气后第十五天的戊子日,主位少羽水。客气阳明金。中见火运。火胜金。水反制之。燥令行。余火内格。肿於上咳喘。甚则血溢。寒气数举。则雾霿翳。病生皮腠。内舍於胁。下连少腹而作寒中。地将易也。宜调阳明之客。
暴发于五之气立冬节气后第十五天的己丑日。主位太商金。客气阳明金。中见土运。土生金。金得位。惨令已行。寒露下。霜乃早降。草木黄落。寒气及体。君子用密。民病皮腠。宜调阳明之客。
第三、“气从少腹上冲心者”这是奔豚病的主要症状之一,即气从下腹部向上冲,甚至直冲心脏。
①上, 嵌乾卦,其数甲午,指少阴君火甲午类六气人群。
第四、“灸其核上各一壮”,灸法是一种中医治疗方法,通过燃烧艾叶制成的艾条或艾柱,对特定穴位进行热刺激。在针刺部位红肿的地方进行艾灸,每次灸一壮(一壮通常指一个艾柱燃烧完毕的时间或灸量)。
第五、“与桂枝加桂汤”桂枝加桂汤是一种中药方剂,由桂枝、芍药、生姜、甘草、大枣等药物组成。在桂枝汤的基础上,多加桂枝二两以降气冲。是因水旺而土弱,导致木郁风动诱发奔豚,故针灸汗出后阳虚脾土沦陷,木气不能外达,一被外寒,闭其针孔,木气郁动,必发奔豚。如果气从小腹上冲心胸处,便是奔豚病发之症状。先用灸法艾灸其针孔,散祛外寒,再用以桂枝加桂,疏肝木而降奔冲。
【附】桂枝加桂汤该方剂常见的搭配方法主要依据临床需要进行调整,故提供十种典型搭配并稍作拓展,以供参考:
1、偏肾阳虚者 :加附子。附子能温补肾阳,与桂枝加桂汤合用,可增强温阳散寒的效果。
2、偏气虚者 :加玄参、黄芪。玄参、黄芪具有补气养阴的作用,与桂枝加桂汤同用,可增强补气固表的功效。
3、心悸不安者 :加龙骨、牡蛎。龙骨、牡蛎能重镇安神,与桂枝加桂汤合用,可加强安神定悸的作用。
4、中焦虚寒者 :加吴茱萸、小茴香。吴茱萸、小茴香能温中散寒,与桂枝加桂汤同用,可增强温中散寒的效果。
5、脾胃蕴热者 :加生大黄、生石膏。生大黄、生石膏能清热泻火,与桂枝加桂汤合用,可防止温阳药物过于温燥而伤阴。
6、胃肠气滞者 :加槟榔、香附。槟榔、香附能行气导滞,与桂枝加桂汤同用,可增强行气止痛的效果。
7、伴咳嗽气喘者 :加桑白皮、苦杏仁、麻黄。桑白皮、苦杏仁、麻黄能宣肺平喘,与桂枝加桂汤合用,可加强止咳平喘的作用。
8、伴腰膝发冷者 :加淫羊藿、仙茅。淫羊藿、仙茅能补肾壮阳,与桂枝加桂汤同用,可增强温补肾阳的效果。
9、气逆上冲严重者 :可适量增加桂枝的用量,以增强温通心阳、平冲降逆的功效。但需注意,桂枝用量过大可能引起不良反应,应在医生指导下使用。
10、伴有失眠多梦者 :可加入酸枣仁、远志等安神药物,与桂枝加桂汤合用,以加强安神助眠的作用。
成无己:“ 烧针发汗, 则损阴血,而惊动心气。针处被寒,气聚而成核。心气因惊而虚,肾气乘寒气而动,发为奔豚。 《金匮要略》日: 病有奔豚,从惊发得之。肾气欲上乘心, 故其气从少腹上冲心也。先灸核上,以散其寒,与桂枝加桂汤,以泄奔豚之气。”
转载请注明出处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