【原文194】阳明病,不能食,攻其热必哕;所以然者,胃中虚冷故也。以其人本虚,攻其热必哕。

【前言】本条经文贯穿“食”,“攻”,“以”,“者”,“中”,“虚”,“故”等七字,均为易经隐藏密码,嵌入需卦,丰卦,同人卦,师卦,明夷卦,乾卦,坤卦,升卦,革卦等九卦,阐述了胃中寒与素体胃寒均不能使用清热治疗,如果误用清热的方法治疗,肯定会出现呕吐,打嗝,气逆等临床表现。
【原文】阳明病,不能食。
(1)阳明病,患阳明病。
(2)不能食,中寒,故不能吃。
①食,【易·需卦】君子以飮食宴樂。【易·丰卦】月盈则食。
【译】患阳明病不能吃,叫中寒。胃中寒不能运化水谷。本句经文嵌入需卦,丰卦,“不能食”表示否定了这两卦。
【原文】攻其热必哕
(1)攻其热,误用清热的方法治疗。攻,【易·同人】乗其墉弗克攻。
(2)必哕,肯呕吐,打嗝,气逆。
【译】误用清热的方法治疗,肯定会出现呕吐,打嗝,气逆。本句经文嵌入同人卦,同人卦居离宫,纳干己数。
【原文】所以然者,胃中虚冷故也
(1)所以然者,所以说。以,【易·師卦】能以衆正。【易·明夷】箕子以之。者,【易·乾卦】元者,善之長也。
(2)胃中虚冷故也,阳明中寒,故胃中虚寒。
①中,內也。【易·坤卦】黃裳元吉,文在中也。
②虚,【易·升卦】虚邑。
③故,【易·雜卦】革,去故也。鼎,取新也。
【译】所以说,阳明中寒,故胃内虚寒。本句经文嵌入师卦,明夷卦,乾卦,坤卦,升卦,革卦六卦。
①坤卦,纳干乙,癸两数。
②升卦,居震宫,纳干庚数。
③师卦,明夷卦,革卦,居坎宫,纳干戊数。
实则谈的是内外五运化合的关系,当戊癸化火,外合就内陷。太阳之寒邪,直中阳明。
【原文】以其人本虚,攻其热必哕。
(1)以其人本虚,因为该患者原本就虚。
①以,【易·師卦】能以衆正。【易·明夷】箕子以之。
②虚,【易·升卦】虚邑。
(2)攻其热必哕。误用清热的方法治疗,肯定也会呕吐,打嗝,气逆。
①攻,【易·同人】乗其墉弗克攻。
【译】还有一种情况,就是有的人素体就胃中虚寒,误用清热的方法治疗,肯定也会呕吐,打嗝,气逆。本句经文嵌入师卦,明夷卦,升卦,同人卦等四卦。
①师卦,明夷卦居坎宫,纳干戊数。
②升卦,居震宫,纳干庚数。
【原文】阳明病,不能食。
(1)阳明病,患阳明病。
(2)不能食,中寒,故不能吃。
①食,【易·需卦】君子以飮食宴樂。【易·丰卦】月盈则食。
【译】患阳明病不能吃,叫中寒。胃中寒不能运化水谷。本句经文嵌入需卦,丰卦,“不能食”表示否定了这两卦。
【原文】攻其热必哕
(1)攻其热,误用清热的方法治疗。攻,【易·同人】乗其墉弗克攻。
(2)必哕,肯呕吐,打嗝,气逆。
【译】误用清热的方法治疗,肯定会出现呕吐,打嗝,气逆。本句经文嵌入同人卦,同人卦居离宫,纳干己数。
【原文】所以然者,胃中虚冷故也
(1)所以然者,所以说。以,【易·師卦】能以衆正。【易·明夷】箕子以之。者,【易·乾卦】元者,善之長也。
(2)胃中虚冷故也,阳明中寒,故胃中虚寒。
①中,內也。【易·坤卦】黃裳元吉,文在中也。
②虚,【易·升卦】虚邑。
③故,【易·雜卦】革,去故也。鼎,取新也。
【译】所以说,阳明中寒,故胃内虚寒。本句经文嵌入师卦,明夷卦,乾卦,坤卦,升卦,革卦六卦。
①坤卦,纳干乙,癸两数。
②升卦,居震宫,纳干庚数。
③师卦,明夷卦,革卦,居坎宫,纳干戊数。
实则谈的是内外五运化合的关系,当戊癸化火,外合就内陷。太阳之寒邪,直中阳明。
【原文】以其人本虚,攻其热必哕。
(1)以其人本虚,因为该患者原本就虚。
①以,【易·師卦】能以衆正。【易·明夷】箕子以之。
②虚,【易·升卦】虚邑。
(2)攻其热必哕。误用清热的方法治疗,肯定也会呕吐,打嗝,气逆。
①攻,【易·同人】乗其墉弗克攻。
【译】还有一种情况,就是有的人素体就胃中虚寒,误用清热的方法治疗,肯定也会呕吐,打嗝,气逆。本句经文嵌入师卦,明夷卦,升卦,同人卦等四卦。
①师卦,明夷卦居坎宫,纳干戊数。
②升卦,居震宫,纳干庚数。

金·成无己《注解伤寒论》
不能食,胃中本寒,攻其热,复虚其胃,虚寒相搏,故令哕也。经曰∶关脉弱,胃气虚,有热不可大攻之,热去则寒起。此之谓也。
清·吴谦《医宗金鉴》
【注】
【注】
阳明病不能食者,为中寒,即有脉数客热,上条既戒以不可汗,此又言亦不可攻。若攻其热,则寒其胃阳,亦必作哕矣。所以然者,客热虽除,胃亦虚冷故也。以其人本来胃虚,故攻其热必哕。哕,即干呕也。
【集注】
方有执曰:攻热皆寒药,故知必哕。胃中虚以不能食言,此亦戒谨之意。
林澜曰:阳明谵语潮热,不能食者,可攻,由燥屎在内也。乃亦有胃中虚冷不能食者,须详别之,未可便以不能食为实证也。若误攻之,热去哕作矣。然则安得以阳明概为宜下哉!
清·柯琴《伤寒来苏集》
初受病便不能食,知其人本来胃虚,与中有燥屎而反不能食者有别也。哕为胃病,病深者其声哕矣。
清·黄元御《伤寒悬解》
外热内寒,误谓内热而攻之,土败胃逆,必发呕哕。
清·曹颖甫《伤寒发微》
阳明胃府,受病于寒湿,以致脾胃不磨,水谷不化。此时阴盛则病进,而为「寒湿下利」之四逆证。阳回则病退,而为「潮热,便溏,胸胁满」之小柴胡证。若以汗出热重而漫投白虎或葛根芩连以攻其热,则胃中微阳,为阴寒所锢,必且格拒上出,遂病呃逆。盖不能食者,胃中本自虚冷,今更迫之以寒药故也。夫胃中虚冷者,饮水犹病呃逆,岂能更容寒药,若得此证,非用大剂四逆、理中合吴茱萸汤,以驱寒而止呃,致胃中寒湿宿垢下陷太阴,甚或一转而成腹满加哕之死证,此其不可不慎也。以其人本虚二句,似属编纂者注文,当删去之。
转载请注明出处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