
【原文】阳明病,但头眩,不恶寒,故能食;
(1)阳明病,患阳明病。
(2)但头眩,但是挟有风邪,才会头晕目眩。
(3)不恶寒,不怕冷。①寒,【易·说卦】乾为寒。
(4)故能食,所以能吃,阳明中风,故故食,阳明中寒是不能食。①故,【易·杂卦】革,去故也。鼎,取新也。②食,【易·需卦】君子以飮食宴樂。【易·丰卦】月盈則食。
【译】患阳明病,如果挟有风邪,才会头晕目眩,不怕冷,所以能吃,阳明中风,故故食,阳明中寒是不能食。本句经文嵌入乾卦,革卦,鼎卦,需卦,丰卦等四卦。
乾元:乾卦,鼎卦,乾元为甲己化合。
坤元:需卦,革卦,丰卦。坤元组合为戊癸化合。
风邪为阳邪,故阳动而而阴不相承,就是这个理。
【原文】若咳,其人必咽痛;
(1)若咳,假如咳嗽者,①若,【易·观】有孚禺若。【易·巽卦】用史巫纷若,吉。
(2)其人必咽痛,阳明经循行于咽喉,咳嗽咽喉肿痛是必然的。
【译】如果咳嗽的人,其人必然咽喉肿痛,咽为胃之大门,阳明经循行于咽喉,入缺盆。
本句经文嵌入观卦,巽卦两卦。
乾元:观卦居乾宫,纳干甲,壬两数。
艮元:巽卦居震宫,纳干辛数。
【原文】若不咳者,咽不痛。
(1)若不咳者,如果不咳嗽的人。
①若,【易·观】有孚禺若。【易·巽卦】用史巫纷若,吉。
②者,【易·乾卦】元者,善之長也。
(2)咽不痛,咽喉就不痛。
【译】如果有的人不咳嗽,咽喉就不肿痛。嵌入观卦,巽卦,乾卦。不咳嗽就否定了乾元,艮元。

金·成无己《注解伤寒论》
阳明病,身不重痛,但头眩而不恶寒者,阳明中风而风气内攻也。经曰∶阳明病,若能食,名中风。风邪攻胃,胃气上逆则咳。咽门者,胃之系,咳甚则咽伤,故必咽痛;若胃气不逆,则不咳,其咽亦不痛也。
清·吴谦《医宗金鉴》
【注】
阳明病,当恶热不恶寒,若从伤寒传来,则不能食,今从中风传来,故能食也。伤寒挟寒邪,则有头痛证,今中风挟风邪,则有头眩证,理固然也。寒邪属阴,若兼饮则咳而呕,今不呕而咽痛,则以风属阳邪,风病则兼火,故咳而咽痛,以类相从也。
【集注】
方有执曰:眩风旋而目运也,风故不恶寒能食。咳,逆气也。咽门,胃之系也。胃热而气逆攻咽,则咳而咽伤也。
程知曰:阴邪下行,故无汗而小便利;阳邪上行,故不恶寒而头眩。寒则呕不能食,风则能食;寒则头痛,风则咽痛,是风寒入胃之辨也。
程应旄曰:阳明以下行为顺,逆则上行,故中寒则有头痛证,中风则有头眩证。以不恶寒而能食,知其郁热在里也。寒上攻能令咳,其咳兼呕,故不能食而手足厥;热上攻亦令咳,其咳不呕,故能食而咽痛,以胃气上通于肺,而咽为胃府之门也。夫咽痛惟少阴有之,今以咳伤致痛,若不咳则咽不痛,况更有头眩不恶寒之证,益可辨其为阳明之郁热也。
清·柯琴《伤寒来苏集》
不恶寒,头不痛但眩,是阳明之表已罢。能食而不呕不厥但咳,乃是咳为病本也。咽痛因于咳,头眩亦因于咳。此邪结胸中而胃家未实也,当从小柴胡加减法。
清·黄元御《伤寒悬解》
阳明以下行为顺,上行为逆,胃土上逆,阳气不降,浮越无根,是以头眩。表解,故不恶寒。胃阳未败,故能食。胃土上逆,肺金壅碍则为咳。咳则相火逆冲,是以咽痛。不咳者,相火未冲,故咽不痛。
清·曹颖甫《伤寒发微》
本条同197条同讲。
阳明胃府含厥阴肝液、少阳胆液,以为消融水谷之助,此说发于近代西医。然仲师《伤寒》《金匮》中,往往含有此意,惜注家未有发明耳。夫阳明之病,反无汗而小便利,则湿消于下而热郁于胃(肝与胃同部)。胃中有热,则肝阴伤而胆火盛,肝阴伤则手足厥,胆火盛则上逆而病呕与咳。胆火上逆,窜于脑部,则病头痛,此柴胡龙骨牡蛎汤证也(俗名肝阳头痛)。盖厥而呕者,火上逆则为头痛,火下行,则便脓血,其证异,其理同也。若但头眩不恶寒,为胃中有热而胆火独盛,胆汁能消水谷,故无水谷不别之变而知饥能食。胆火上逆冲激肺部,故其人咽痛,但欲清炎上之火,必当引热下行,此大黄黄连黄芩汤证也(俗名木火刑金)。若失时不治,则其喉必痹(俗名喉痈)。否则亦必待便脓血而后愈(厥阴篇「咽中痛者,其喉为痹,便脓血者,其喉不痹」)。所以然者,阳明热甚则肝阴伤,肝为藏血之藏,肝虚于上,而脓血便于下,所谓「铜山西崩,洛钟东应」也。
转载请注明出处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