【原文199】阳明病,无汗,小便不利,心中懊憹者,身必发黄。

【前言】本条经文贯穿了“无”,“汗”,“小”,“便”,“心”,“中”,“者”,“身”,“发”,“黄”等十字,嵌入乾卦,涣卦,泰卦,贲卦,复卦,坤卦,艮卦等七卦,阐述了太阳阳明病,胃热郁结于心下,阴动而阳不承,故肤色黄。
【原文】阳明病,无汗
(1)阳明病,患阳明病。
(2)无汗, 没有汗,前面讲过阳明中寒。①无,【易·乾卦】无咎。②汗,【易·涣卦】涣汗其大号。
【译】患阳明病,无汗。本句经文嵌入乾卦,涣卦,他们的组合为乾之内干甲己化土。“无汗”,否定了此种可能。
【原文】小便不利
(1)小便排泄不利,内有热,则小便短赤。①小,【易·泰卦】小往大来。疏:“阴生消耗,故称小。”②利,【易·賁卦】利有攸往。
【译】内热,小便排泄不顺畅。本句经文嵌入泰卦,贲卦。
泰卦居坤宫,纳干乙癸两数。
贲卦居艮宫,纳干丙数。
“不利”否定了太过之数。
【原文】心中懊憹者
(1)心中,心内。胃上脘处。
①心,本也。【易·復卦】復其見天地之心乎。
②中,內也。【易·坤卦】黃裳元吉,文在中也。
(2)懊憹者,烦闷的人。
①者,【易·乾卦】元者,善之長也。
【译】胃上脘处憋闷而烦,湿热陷入内,故烦。本句经文嵌入复卦,坤卦,乾卦等三卦。复卦居坤宫,纳干乙,癸两数,外合内陷。
【原文】身必发黄
(1)身,身体皮肤。
①身,【易·艮卦】艮其身。
(2)必发黄,肯定会出现肤色黄。
①发,【易·乾卦】六爻发挥。【坤卦】发于事业。
②黄,【易·坤卦】黃裳元吉。
【译】身体皮肤肯定会出现肤色黄,胃热郁结于内。
本句经文嵌入艮卦,乾卦,坤卦等三卦。列出三卦的用意,艮卦,坤卦,是指艮元,坤元,两类人群。乾卦列入此处,是指该病由外传入内,是提示太阳阳明病,前面“无汗”,否定太过之数,已经提示是不及之数。胃热郁结于心下。阴动而阳不承,故肤色黄。
【原文】阳明病,无汗
(1)阳明病,患阳明病。
(2)无汗, 没有汗,前面讲过阳明中寒。①无,【易·乾卦】无咎。②汗,【易·涣卦】涣汗其大号。
【译】患阳明病,无汗。本句经文嵌入乾卦,涣卦,他们的组合为乾之内干甲己化土。“无汗”,否定了此种可能。
【原文】小便不利
(1)小便排泄不利,内有热,则小便短赤。①小,【易·泰卦】小往大来。疏:“阴生消耗,故称小。”②利,【易·賁卦】利有攸往。
【译】内热,小便排泄不顺畅。本句经文嵌入泰卦,贲卦。
泰卦居坤宫,纳干乙癸两数。
贲卦居艮宫,纳干丙数。
“不利”否定了太过之数。
【原文】心中懊憹者
(1)心中,心内。胃上脘处。
①心,本也。【易·復卦】復其見天地之心乎。
②中,內也。【易·坤卦】黃裳元吉,文在中也。
(2)懊憹者,烦闷的人。
①者,【易·乾卦】元者,善之長也。
【译】胃上脘处憋闷而烦,湿热陷入内,故烦。本句经文嵌入复卦,坤卦,乾卦等三卦。复卦居坤宫,纳干乙,癸两数,外合内陷。
【原文】身必发黄
(1)身,身体皮肤。
①身,【易·艮卦】艮其身。
(2)必发黄,肯定会出现肤色黄。
①发,【易·乾卦】六爻发挥。【坤卦】发于事业。
②黄,【易·坤卦】黃裳元吉。
【译】身体皮肤肯定会出现肤色黄,胃热郁结于内。
本句经文嵌入艮卦,乾卦,坤卦等三卦。列出三卦的用意,艮卦,坤卦,是指艮元,坤元,两类人群。乾卦列入此处,是指该病由外传入内,是提示太阳阳明病,前面“无汗”,否定太过之数,已经提示是不及之数。胃热郁结于心下。阴动而阳不承,故肤色黄。

金·成无己《注解伤寒论》
阳明病无汗,而小便不利者,热蕴于内而不得越;心中懊恼者,热气郁蒸,欲发于外而为黄也。
清·吴谦《医宗金鉴》
【注】
阳明病无汗,以热无从外越也。小便不利,湿不能下泄也。心中懊,湿瘀热郁于里也。故身必发黄,宜麻黄连轺赤小豆汤,外发内利可也。若经汗吐下后,或小便利,而心中懊者,乃热郁也,非湿瘀也。便者,宜调胃承气汤下之;便软者,宜栀子豉汤涌之可也。
【集注】
方有执曰:无汗小便不利,则湿停懊恼,湿停热郁,所以知必发黄也。
张璐曰:外不得汗,下不得溺,而湿热郁于胸中不得泄,势必蒸身为黄也。
清·柯琴《伤寒来苏集》
阳明病法多汗,反无汗,则热不得越;小便不利,则热不得降;心液不支,故虽未经汗下,而心中懊憹也。无汗、小便不利,是发黄之原,心中懊恼,是发黄之兆。然口不渴,腹不满,非茵陈汤所宜,与栀子柏皮汤,黄自解矣。
清·黄元御《伤寒悬解》
饮入于胃,胃阳蒸动,化而为气,气降则水化。阳气升发,则化水之气外泄而为汗,阳气收藏,则气化之水下注而为尿,汗出水利,湿热发泄,故不发黄。无汗而小便不利,湿气莫泄,郁而生热,熏蒸于上,则心中懊憹,身必发黄也。
清·曹颖甫《伤寒发微》
本条同第200条同讲。
发黄有数证,一为发汗太过,劫血液外泄皮中,隐隐见黄色。一为风湿内阻,身如薰黄。一为阳明之燥已成,太阴之湿未化,而为湿热内实之发黄。一为胆汁外溢,郁于皮里膜外,而成阳热无实之发黄。若汗不外泄,小便不利者,则为水郁之发黄,即因火薰而额上微汗,而余证依然不减,其为水郁之发黄如故也。夫注凉水于盃中,虽累月而莹洁如故,易之以沸汤,数日已变黄色矣。所以然者,为其曾受阳热蒸化也。是故发热之人,小便必黄。湿郁于表,身疼发热,其面亦黄。今太阳水气,既不能外泄于皮毛,又不能下出于肾膀,复为阳明之热上下交迫,则水湿之变为黄色者,留着于皮毛之内,而一身发黄。但表里不通,阳明胃热郁结心下,而心中为之懊恼。得此证者,惟栀子豉汤足以清里而达表。若不解,则宜栀子厚朴枳实汤,使热从下泄而黄自退。要未可以发汗利小便之治治之也。
转载请注明出处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