阳明证

《伤寒论》第190条阳明病,若能食,名中风;不

作者:江满春 来源:湖北武汉 2025-03-26 16:35 我要评论

阳明病,若能食,名中风;不能食,名中寒。

【原文190】阳明病,若能食,名中风;不能食,名中寒。


 
【前言】首先通常,“中风”在《伤寒论》中指的是太阳中风,即桂枝汤,但这里“阳明中风”可能有不同的含义,因为阳明主燥土,所以中风可能指风热袭胃,而“中寒”则是寒邪伤阳,影响脾胃运化,导致不能食。
  关于阳明病的“中风”“中寒”,例如:“阳明病,发热、汗出、恶风、脉缓者,名为中风。”(18条)而“阳明病,无汗、小便不利、身必发黄者,名曰蓄血。”(236条),而本条(190条)是“能食名中风,不能食名中寒”,这说明此处中风和中寒的分类是基于“食欲”情况,而非汗出与否。
  因此,将“中风”解释为风邪犯胃,“中寒”为寒邪伤脾,通过“食欲”简明划分阳明病证型,体现了张仲景“保胃气”的思想。胃气的强弱直接影响病情的发展和预后,因此通过食欲判断病情轻重,对临床辨证有重要指导意义。
  本条经文细玩特点:《灵枢·五变》:“五脏皆有中风,何谓也?岐伯曰:凡脉有三部九候,各何所主之?”强调体质差异对疾病的影响。
  木旺体质(寅数、卯数六气人):易肝郁化火,兼阳明胃热,可表现为中风证(需清热和胃)。
  土虚体质(丑、辰、未、戌生人):易脾阳不足,受寒湿所困,多见中寒证(需温中散寒)。

  一、核心思想:
  通过食欲状态区分阳明病证型——能食者为“中风”(风热轻证),不能食者为“中寒”(寒湿重证)。
  病机:
  中风:风邪(热)袭胃,胃气未伤,腐熟功能正常,故能食。 乃外感风邪(此处多指风热)引发的阳明经证,症见发热、口渴、汗出、脉浮缓等。
  中寒:寒邪直中脾胃,阳气受遏,气机凝滞,故不能食。 寒邪内侵脾胃,导致运化失职,症见恶寒、腹痛、呕吐、下利等。
  二、六气理论与人群
  体质与发病:如木旺之人易感风邪,土弱之人易伤寒湿。
  风木体质(寅、卯生人):肝气偏旺,木火通明,易感风热之邪,若阳明有热,或见中风证(能食但热象明显)。
   湿土体质(辰、未、戌生人):脾阳偏弱,湿浊内蕴,易受寒湿之邪,若脾胃虚寒,或见中寒证(不能食伴寒象)。
  理论依据:《素问·灵兰秘典论》:“脾胃者,仓廪之官,五味出焉。”脾虚则寒湿易侵,脾实则抗邪有力。
  三、临床意义与扩展
  1、辨证要点
  能食中风:需辨寒热真假。如阳明腑实热结(承气汤证)亦可见便秘、腹满而拒按,但初起可能仍能食(胃气未绝)。
  不能食中寒:注意与少阳鉴别(如小柴胡汤证之默默不欲饮食),后者多伴寒热往来、胸胁苦满。
  2、治疗原则
  中风:清热和胃,方用白虎汤或栀子豉汤。
  中寒:温中散寒,方用理中汤或吴茱萸汤。


【附】
1、六气与地支的正确对应
地支 五行 五脏 六气

寅 木 肝 风
卯 木 肝 风
辰 土 脾 湿
巳 火 心 火
午 火 心 火
未 土 脾 湿
申 金 肺 燥
酉 金 肺 燥
戌 土 脾 湿
亥 水 肾 寒

2、干支五行速记歌诀
“甲乙寅卯木,丙丁巳午火,戊癸辰戌丑未土,庚辛申酉金,壬癸子亥水。”
 





名家注解
金·成无己《注解伤寒论》
阳明病,以饮食别受风寒者,以胃为水谷之海,风为阳邪,阳杀谷,故中风者能食;寒为阴邪,阴邪不杀谷,故伤寒者不能食。
 
清·吴谦《医宗金鉴》
【注】太阳之邪传阳明病,有自中风传来者,有自伤寒传来者,当于食之能否辨之。若能食,名中风,是自中风传来者,以风乃阳邪,阳能化谷,故能食也。不能食,名中寒,是自伤寒传来者,以寒乃阴邪,不能化谷,故不能食也。
 
【集注】
方有执曰:此以食之能否,验风寒之辨。盖阳明主水谷,风能食,阳能化谷也;寒不能食,阴不杀谷也。名,犹言为也。中寒,即伤寒之互词。大意推原风寒自太阳传来,其辨验有如此者,非谓阳明自中而然也。
汪琥曰:仲景云:中寒与伤寒同义,非真寒证也。若系真中寒,是胃家虚冷,药宜理中汤之类。今不能食,是胃气实,但邪未入府,不作郁热耳。因名中寒,实与伤寒无异。
 
清·柯琴《伤寒来苏集》
太阳主表,病情当以表辨。阳明主里,证虽在表,病情仍以里辨。此不特以能食不能食别风寒,更以能食不能食审胃家虚实也。要知风寒本一体,随人胃气而别。此条本为阳明初受表邪,先辨胃家虚实,为诊家提纲。使其着眼处,不是为阳明分中风伤寒之法也。
 
清·黄元御《伤寒悬解》
阳明之为病,胃家实也,胃实则当能食。若能食者,名为中风,是风中于表也,不能食者,名为中寒,是寒生于里也。阳明承气之证,来自中风者多。能食者,腑中阳旺,乃异日胃家燥热之根,不能食者,是阳虚而中寒,胃阳已不用事,脾阴将司其权,不得与实家之中风并论也。
下篇胃中虚冷与上篇胃家实也,虚实相对。实者,阳明之始基,虚者,太阴之初气也。
 
清·曹颖甫《伤寒发微》
阳明之为病,以潮热为验。潮热若汗出而肌表虚,风固能中之,寒亦能中之。但风气散,散则脾阳不受阻厄,胃中能磨水谷,所以能食者,胃中暖故也。寒气凝,凝则脾阳内停,胃底肝胆之液不能消谷及水,所以不能食者,胃中冷故也。张隐庵注中寒之中读平声,谓阳明中见之气虚寒,殊不必。



 

转载请注明出处。

江满春二维码:

本文赞赏码:

温馨提示:黄帝外灸网站的发展离不开您的支持!如果您喜欢国学,觉得本文对您有用,请打开微信扫一扫上面的赞赏码,鼓励本站继续创作!

1.本站遵循行业规范,任何转载的稿件都会明确标注作者和来源;2.本站的原创文章,请转载时务必注明文章作者和来源,不尊重原创的行为我们将追究责任;3.作者投稿可能会经我们编辑修改或补充。

相关文章
  • 《伤寒论》第209条阳明病,潮热,大便微硬者,

    《伤寒论》第209条阳明病,潮热,大便微硬者,

    2025-02-22 09:00

  • 《伤寒论》第208条阳明病,脉迟,虽汗出,不恶

    《伤寒论》第208条阳明病,脉迟,虽汗出,不恶

    2025-02-22 08:55

  • 《伤寒论》第207条阳明病,不吐,不下,心烦者

    《伤寒论》第207条阳明病,不吐,不下,心烦者

    2025-02-22 08:54

  • 《伤寒论》第206条阳明病,发热,面合色赤,不

    《伤寒论》第206条阳明病,发热,面合色赤,不

    2025-02-19 16:36

网友点评

理智评论文明上网,拒绝恶意谩骂 用户名:
评论总数:[查看全部] 网友评论