阳明证

《伤寒论》第188条伤寒转系阳明者,其人濈然微

作者:江满春 来源:湖北武汉 2025-03-28 09:40 我要评论

伤寒转系阳明者,其人濈然微汗出也。

【原文188】伤寒转系阳明者,其人濈然微汗出也。



 


伤寒论》中论太阴,脉浮缓而手足温
 
湿邪郁滞身发黄,小便自利黄不存。
七八日后大便硬,阳明病显其真。
太阴湿土丑数气,坤卦甲子体质分。
疾病潜伏霜降日,暴发冬至甲子辰。
厥阴风木亥数气,观卦己亥小便匀。
阳明内热大便硬,贲卦癸丑病机深。
大雪寒露节气转,震卦贲卦时间循。
中医理论天人合,六气卦象干支陈。
伤寒病理细分析,整体观念显医魂。
 

【前言】本条经文是对《伤寒论》中某一条文的深度解读,结合了中医经典理论、六气学说、易经卦象以及干支纪年等内容,对伤寒病的症状、体质、发病机制和时间进行了详细分析。
  细玩特点有四:
  1、太阴与阳明的关系:太阴(脾)湿邪郁滞可能导致黄疸,若湿邪排出则不发黄;若传入阳明(胃),则表现为大便干硬。
  2、六气与体质:不同体质(如太阴湿土丑数六气人群、厥阴风木亥数六气人群)对疾病的反应不同。
  3、卦象与时间:结合易经卦象和干支纪日,分析疾病的潜伏和暴发时间。
  4、整体观念:中医强调疾病与自然、体质、时间的整体联系,体现了“天人合一”的思想。
《伤寒论》中论太阴,脉浮缓而手足温
 
湿邪郁滞身发黄,小便自利黄不存。
七八日后大便硬,阳明病证显其真。
太阴湿土丑数气,坤卦甲子体质分。
疾病潜伏霜降日,暴发冬至甲子辰。
厥阴风木亥数气,观卦己亥小便匀。
阳明内热大便硬,贲卦癸丑病机深。
大雪寒露节气转,震卦贲卦时间循。
中医理论天人合,六气卦象干支陈。
伤寒病理细分析,整体观念显医魂。
【原文逐句解析】
   1、“伤寒脉浮而缓,手足自温者,是为系在太阴”:本句经文描述了一种伤寒病的症状:脉象浮而缓,手足温暖。这种情况被认为是“系在太阴”,即病邪主要影响太阴经(脾经)。
  “太阴者,身当发黄,若小便自利者,不能发黄”太阴经与脾相关,脾主湿。如果湿邪郁滞,可能导致身体发黄(黄疸)。但如果小便通畅,湿邪得以排出,则不会发黄。
   2、“至七八日,大便硬者,为阳明病也” 如果病情发展到七八天,出现大便干硬的情况,说明病邪已从太阴经传入阳明经(胃经),转为阳明病。
  “是系太阴”的解读,“是系太阴”是指太阳病太阴伤寒证,这里进一步解释“系在太阴”是指太阳病(表证)与太阴经(脾经)的伤寒证相结合。
   “太阴者”是锁定太阴湿土丑数六气人群,患阳明病黄胆证,“太阴湿土”是六气理论中的一种体质类型,丑数六气人群指特定体质的人群。这类人群容易患阳明病(胃经病)并出现黄疸。“太阴”嵌坤卦,其数甲子。这里结合了易经卦象,太阴对应坤卦,甲子是干支纪年中的一个组合,用于表示时间和体质。
  “判断黄胆病,小便不利,应身体发黄”如果小便不利,湿邪无法排出,会导致身体发黄(黄疸)。“疾病潜伏于五之气霜降节气乙丑日(噬嗑卦),暴发于终之气冬至节气甲子日(坤卦)”这里结合了五运六气和节气理论,说明疾病的潜伏和暴发时间。霜降和冬至是节气,乙丑日和甲子日是干支纪日,噬嗑卦和坤卦是易经卦象。
   3、“若”嵌观卦的解读,“若”嵌观卦,其数己亥,是指如果是厥阴风木亥数六气人群,小便自利,身体不发黄。这里提到另一种体质类型(厥阴风木亥数六气人群),如果小便通畅,湿邪得以排出,则不会发黄。
   4、 “至”嵌贲卦的解读,“至”嵌贲卦,其数癸丑,是指亥数六气人群,患得阳明病阳明内热盛证大便硬。这里进一步解释,如果亥数六气人群患阳明病,内热盛会导致大便干硬。“疾病潜伏于终之气大雪节气后壬子日(震卦),疾病暴发于五之气寒露节气后的癸丑日(贲卦)。”这里再次结合节气和干支纪日,说明疾病的潜伏和暴发时间。大雪和寒露是节气,壬子日和癸丑日是干支纪日,震卦和贲卦是易经卦象。
   5、总结
   这段文字结合了《伤寒论》的经典理论、六气学说、易经卦象以及干支纪年等传统中医理论,对伤寒病的症状、体质、发病时间和病理机制进行了详细分析。这种解读方式体现了中医理论的复杂性和整体性,同时也展示了中医理论中“天人相应”的思想,即疾病的发生与自然气候、时间、体质等因素密切相关。

【名医注解】

金·成无己《注解伤寒论》
伤寒则无汗,阳明法多汗,此以伤寒邪转系阳明,故濈然微汗出。

清·吴谦《医宗金鉴》
【注】凡伤寒,无论三阴、三阳,若转系阳明,其人必有濈濈然微汗出之证,始为转属阳明也。
 
清·柯琴《伤寒来苏集》
此亦汗出不止之互辞。概言伤寒,不是专指太阳矣。
 
清·黄元御《伤寒悬解》
又,太阴无汗,伤寒转系阳明者,其人濈濈然微汗出也。此与太阴至七八日,暴烦下利条,彼此互文。
 
清·曹颖甫《伤寒发微》
(本条同187条同讲)
太阳表解未彻,留着肌理,即见浮缓。浮为风,缓属足太阴脾,此与中风之证脉见浮缓正同。手足自温,即「发热,有汗,恶风」之证也。肌肉内应于脾,故曰系在太阴。风与湿交阻于肌理,则身当发黄。《金匮》云:「湿家身色如薰黄。」是其明证。惟小便自利,则湿从下泄,故不能发黄。按《内经》阳明标阳而本热,标阳者即太阳之标热,本热者乃胃底之胆汁。胆汁不能容涓滴之水,惟赖肝液以濡之,若汗泄太过,胃乃生燥。然阳明中气实为太阴,阳明不从标本而从中气,中气化燥,则大便硬而转属阳明,不化燥则脾家实而腐秽当去,故此条亦见太阴篇中,但转系阳明,亦必待濈然汗出,否则七八日当传阳明之期,不惟大便不硬,抑且暴烦下利而见太阴湿证。惟此下利与汗出同,一泄之后,即无余病,故虽日十余行而必止也。
 
 


转载请注明出处。

江满春二维码:

本文赞赏码:

温馨提示:黄帝外灸网站的发展离不开您的支持!如果您喜欢国学,觉得本文对您有用,请打开微信扫一扫上面的赞赏码,鼓励本站继续创作!

1.本站遵循行业规范,任何转载的稿件都会明确标注作者和来源;2.本站的原创文章,请转载时务必注明文章作者和来源,不尊重原创的行为我们将追究责任;3.作者投稿可能会经我们编辑修改或补充。

相关文章
  • 《伤寒论》第209条阳明病,潮热,大便微硬者,

    《伤寒论》第209条阳明病,潮热,大便微硬者,

    2025-02-22 09:00

  • 《伤寒论》第208条阳明病,脉迟,虽汗出,不恶

    《伤寒论》第208条阳明病,脉迟,虽汗出,不恶

    2025-02-22 08:55

  • 《伤寒论》第207条阳明病,不吐,不下,心烦者

    《伤寒论》第207条阳明病,不吐,不下,心烦者

    2025-02-22 08:54

  • 《伤寒论》第206条阳明病,发热,面合色赤,不

    《伤寒论》第206条阳明病,发热,面合色赤,不

    2025-02-19 16:36

网友点评

理智评论文明上网,拒绝恶意谩骂 用户名:
评论总数:[查看全部] 网友评论