阳明证

《伤寒论》第191条,阳明病,若中寒者,不能食

作者:江满春 来源:湖北武汉 2025-03-28 09:37 我要评论

阳明病,若中寒者,不能食,小便不利,手足濈然汗出,此欲作固瘕,必大便初硬后溏。所以然者,以胃中冷,水谷不别故也。

【原文191】阳明病,若中寒者,不能食,小便不利,手足濈然汗出,此欲作固瘕,必大便初硬后溏。所以然者,以胃中冷,水谷不别故也。
【前言】讨论阳明病中寒的病机与表现。 阳明病多为热,但若患者素体虚寒或寒邪直中阳明,则形成“阳明中寒证”(虚寒型阳明病),表现为寒湿内阻、虚实夹杂的病机。
  本条经文细玩特点:以“若”字发端,“若”字暗合观卦(坤上巽下,象征“观瞻、调和
),以太阴湿土丑未六气人群,对应脾胃系统,与观卦坤为地”的意象一致(坤主脾胃)。以己亥日(秋末冬初):己土(阴湿)逢亥水(寒水),寒湿渐盛,易引动太阴湿土体质者内伏之寒。
   第一、“阳明病,若中寒者。”
   注释与病机分析
   1、“阳明病”定义:阳明病以“胃家实”为提纲,多表现为高热、大便秘结、口渴等里实热证。
   2、“若中寒者” 此处“中寒”:提示阳明病中的特殊类型,即脾胃虚寒证,属“寒证”范畴,与典型阳明热证形成对比。
   病机:
  外寒直中:贪凉饮冷或外感寒邪,直犯阳明胃腑,寒凝气滞。
  素体虚寒:患者脾胃素虚(太阴湿土体质),阳气不足,寒从内生。
  辨证要点:以“不能食”为标志,区别于阳明热证的“能食”
   ①若,嵌观卦,其数己亥。坤上巽下,坤为地,巽为风,象征“观仰、教化”。卦辞曰: “观,盥而不荐,有孚颙若。”
   “盥”为洗手洁身,
荐”为祭祀献牲,喻指阳明病中寒证需通过“内在审视”(如察舌脉、辨体质)而非表面症状判断。
    “颗若”(庄严貌)呼应“中寒”患者的虚寒之象, 需以温养胃阳为治则,体现“观其内象而治本” 的思维。
   太阴湿土丑未六气人群与观卦:
    1、丑未为太阴湿土六气人:对应脾胃系统, 与观卦“坤为地
的意象一致(坤主脾胃)。
    2、己亥日与戊戌日:
   五之气己亥日(秋末冬初):己土(阴湿) 逢亥水(寒水),寒湿渐盛,易引动太阴湿土体质者内伏之寒。
   二之气戊戌日(春初):戊土(阳土)遇戌土(燥热),寒湿郁久化热,触发阳明中寒证暴发(寒热错杂)。
   病机:
    己亥日:土虚水侮→寒湿内伏(潜伏期);
    戊戌日:火生土燥→>寒郁化热→阳明胃腑气机壅滞(暴发期)。
   第二、“不能食,小便不利,手足讖然汗出,此欲作固瘕,必大便初硬后溏。”本句经文是对脾胃虚寒、寒湿内阻病机的描述。
   逐症解析
   1、“不能食”
   病机:胃阳虚衰,腐熟水谷功能减退,胃失和降。
   表现:食欲全无,食后腹胀,甚至呕吐清水。
   注解: 《素问》云:
胃不和则卧不安”胃阳虚者多伴脘腹冷痛、畏寒肢冷。
   2、“小便不利”
   病机:脾阳不足,运化水湿失职,膀胱气化不利。
   表现:小便短少、频数或排尿不畅,舌苔白腻。
   关联:脾虚湿盛,水液停滞三焦,故小便不利。
   3、“手足讖然汗出”
   病机:中焦虚寒,阳气浮越于外,津液失。
   特点:汗出清冷,不黏手,与阳明热证的“蒸蒸汗出”(黏稠、身热)截然不同。伴随畏寒、肢冷,属虚证汗出。
   注解:《伤寒论》中手足汗出多与脾阳虚相关,如理中汤证。
   4、“欲作固瘕”
   定义:固瘕为寒性积聚,属太阴病范畴。
   病 机:寒凝中焦,水谷不化,糟粕与寒邪互结。
   表现:胃脘痞硬,触之有块,或伴腹痛拒按。
   5、“必大便初硬后溏”
   病机:
   初硬:胃阳不足,糟粕传导迟缓,燥屎内结(虚寒夹湿)。
   后溏:脾虚湿盛,清浊不分,水谷混杂而下。
   鉴别:与纯阳明热证(大便硬结如羊屎)不同,此证为寒热错杂之象。
   第三、“所以然者,以胃中冷,水谷不别故也”本句经文是解释“下利”(腹泻)的成因。 由于胃中虚寒(阳气不足),无法正常消化饮食,导致水湿与食物糟粕混杂而下,形成腹泻。这是典型的“脾胃虚寒证”,常见症状包括:腹泻清稀、完谷不化(粪便中有未消化食物),腹中冷痛、喜温喜按,四肢不温、 舌淡苔白、脉沉迟等。
   1、“胃中冷”
   生理病理:胃阳虚衰,腐熟无权→糟粕停带→寒凝成积。
   表现:胃脘冷痛、呕吐清水、不能食。《金匮要略》云:“胃中虚冷,其人喜忘”,可见胃寒可致神志异常。
   2、“水谷不别”
   生理病理:脾阳虚衰,运化失司→→水湿内停→清浊混杂。
   表现:小便不利、大便溏泄。《素问·至真要大论》:“诸湿肿满,皆属于脾”,脾虚湿盛是本证关键。
   症状关联与辨证要点
   不能食胃阳虚衰,受纳无权畏寒肢冷,舌淡苔白滑
   手足讖然汗出虚阳外越,津液失固汗出清冷,伴胃寒症状
   大便初硬后溏胃阳不足(初硬)+脾虚湿盛(后溏)寒热错杂,虚实夹杂
   小便不利脾阳虚,膀胱气化失司水湿停滞, 舌苔白腻
   治疗原则与方药
   1、治则:温中散寒,健脾利湿。 2、分阶段治疗:
   急性期(寒积内停):
   方药:理中汤(人参、白术、干姜、甘草) 温中散寒;
   加减:寒甚者加吴茱萸汤(吴茱萸、生姜、 人参、大枣)降逆止呕。
   化热期(寒郁化热):
   方药:半夏泻心汤(半夏、黄芩、干姜、人参、黄连、大枣、甘草)辛开苦降,调和寒热。
   鉴别诊断
   证型特征禁忌
   阳明中寒证手足汗出伴畏寒、便溏、脉沉迟禁用承气汤攻下,恐伤阳气
   阳明热证手足汗出伴身热、口、脉洪大需清热攻下(如大承气汤)
   临床启示
   1、体质与节气因素:
   太阴湿土体(丑未六气人群)易见寒热错杂,需结合时令调治:
   五之气己亥日(秋末冬初):寒湿内伏,以温中散寒为主;
   二之气戊戌日(春初):寒郁化热,需辛开苦降。
   2、辨证核心:
   手足汗出需虚实鉴别:虚寒者伴畏寒、舌淡苔白;热证者伴身热、舌红苔黄。强调“观其脉证,知犯何逆”,避免机械套用方药。
   总结:阳明中寒证以脾胃阳虚为本,寒湿内阻为标,需温补与祛湿并用,忌攻下。其辨证需紧扣“胃中冷,水谷不别”,结合体质与时令,体现中医个体化诊疗思维。

名家注解


金·成无己《注解伤寒论》
阳明中寒不能食者,寒不杀谷也。小便不利者,津液不化也。阳明病法多汗,则周身汗出,此手足濈然而汗出,而身无汗者,阳明中寒也。固瘕者,寒气结积也。胃中寒甚,欲留结而为固瘕,则津液不得通行,而大便必硬者,若汗出小便不利者,为实也。此以小便不利,水谷不别,虽大便初硬,后必溏也。
 
清·吴谦《医宗金鉴》
【注】阳明病内热,则不大便,能食,小便利,手足濈然汗出,是可下之证也。今中寒不能食,小便不利,虽手足濈然汗出,不可下也,此为中寒欲作固瘕。何以知之?以大便必初硬而后溏也。所以然者,胃中虚冷,水谷不分,故小便不利而大便必溏也。
【按】
 不能食与195条食难用饱,同一不能腐熟水谷也。小便不利与195条小便难,同一不能下输膀胱也。惟手足濈然汗出,与195条饱则微烦、头眩不同,彼欲作谷疸,此欲作固瘕,皆胃中寒冷。一以微烦头眩,阳在中上,故不病泻而病疸;一以手足汗出,阳在四肢,故不病疸而病泻也。再上条中寒食难用饱,无汗小便难,欲作谷疸,以其尚能少食微烦,犹有阳气故也。此条中寒不能食,手足冷汗,小便不利,欲作固瘕,则是寒湿不化,纯阴故也。固瘕者、大瘕泻也,俗谓之溏泻。固者,久而不止之谓也。
人之汗以天地之雨名之,阴阳和而后有雨,阳亢则热而雨少,阴盛则寒而雨多,人之汗亦若是也。四肢手足属土,土主脾胃,若脉大其汗蒸蒸而热,则为阳盛可下之证也;若脉迟其汗而寒,则为阴盛可温之证也。
 
【集注】
程应旄曰:水谷不别,属湿热偏渗者多。此点出胃中冷,欲人知病本于寒,宜从寒治,不在小便也。
 
清·柯琴《伤寒来苏集》
胃实则中热,故能消谷;胃虚则中寒,故不能食。阳明以胃实为病根,更当以胃寒为深虑耳。凡身热、汗出、不恶寒、反恶热称阳明病。今但手足汗出,则津液之泄于外者尚少,小便不利,则津液不泄于下。阳明所虑在亡津液,此更虑其不能化液矣。
痼瘕,即初硬后溏之谓。肛门虽固结,而肠中不全干也。溏即水谷不别之象,以症瘕作解者谬矣。(按∶大肠小肠,俱属于胃)欲知胃之虚实,必于二便验之。小便利,屎定硬;小便不利,必大便初硬后溏。今人但知大便硬、大便难、不大便者为阳明病。亦知小便难、小便不利、小便数少或不尿者皆阳明病乎?
 
清·黄元御《伤寒悬解》
阳明病,若中寒不能食,土湿而小便不利,手足阳泄而濈然汗出,此寒气凝结,欲作坚固之癓瘕,大便必初硬后溏。所以然者,胃中寒冷,不能蒸化水谷,水谷不别,俱入二肠,而成泄利故也。
凡水寒土湿,阴气凝结,瘕块坚硬,多病溏泄。服暖水燥土之剂,阳回泄止,寒消块化,续从大便而出,滑白黏联,状如痰涕,是即固瘕之泮解而后行者也。五十七难所谓大瘕泄者,即化。
 
清·曹颖甫《伤寒发微》
阳明者,热盛之变文。至于中寒,则外阳而内阴,表热而里湿,阴寒凝沍则机发内停。不能食者,脾不引、胃不磨也。寒湿下注,则水道腐秽。小便不利者,上污浊下粘滞也。寒湿在里,逼浮阳而外泄,故手足濈然汗出。濈然者,微出沾渍而不挟蒸气也。寒湿渗入肠胃,由脐下痛引少腹,因作固瘕。固瘕,即俗白痢,粘腻凝结如胶痰状。设令外见潮热渴饮,阙上痛,夜不安寐,不大便诸证,亦当以大承气汤下之。然所下之物,有时初不见粪,但见粘腻之白物,甚有下至二三次而始见粪者,予尝治四明胡姓亲见之。若但见腹痛下重而时出白物一滴,直四逆汤证耳。但以上二证,皆已成固瘕之候,若欲作固瘕而未成者,大便必初硬后溏。大肠禀阳明之燥,中脘受太阴之湿。设攻其下燥,中脘之湿必且随之俱下。不急温之,恐寖成寒湿下利矣。

转载请注明出处。

江满春二维码:

本文赞赏码:

温馨提示:黄帝外灸网站的发展离不开您的支持!如果您喜欢国学,觉得本文对您有用,请打开微信扫一扫上面的赞赏码,鼓励本站继续创作!

1.本站遵循行业规范,任何转载的稿件都会明确标注作者和来源;2.本站的原创文章,请转载时务必注明文章作者和来源,不尊重原创的行为我们将追究责任;3.作者投稿可能会经我们编辑修改或补充。

相关文章
  • 《伤寒论》第209条阳明病,潮热,大便微硬者,

    《伤寒论》第209条阳明病,潮热,大便微硬者,

    2025-02-22 09:00

  • 《伤寒论》第208条阳明病,脉迟,虽汗出,不恶

    《伤寒论》第208条阳明病,脉迟,虽汗出,不恶

    2025-02-22 08:55

  • 《伤寒论》第207条阳明病,不吐,不下,心烦者

    《伤寒论》第207条阳明病,不吐,不下,心烦者

    2025-02-22 08:54

  • 《伤寒论》第206条阳明病,发热,面合色赤,不

    《伤寒论》第206条阳明病,发热,面合色赤,不

    2025-02-19 16:36

网友点评

理智评论文明上网,拒绝恶意谩骂 用户名:
评论总数:[查看全部] 网友评论